拒绝城镇化 天津葛沽镇农村“滞留户”调查
一栋栋住宅楼拔地而起,一批批村民陆续住进城镇。这是近几年来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城镇化过程中的一幅图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不断被拆除的农民房屋和愈发空荡荡的村庄,以及少数“滞留荒野”的村民。
大部分村庄都有“滞留户”
2012年9月的一个夜晚,康泰一家三口像往常一样,安然入睡。突然,“哐当”一声巨响,激起了此起彼伏的犬吠声,康泰从梦中惊醒,“这下坏了”。果不其然,康泰家的大门被反锁,停在外边的夏利车窗被砸得粉碎,车身被砸瘪。
康泰是葛沽镇南辛房村村民,汽车被砸,对他来说,早已不是第一遭了。村子没拆迁前,康泰家里就装了4个监控器;现在又安装了5个。通过调看录像,康泰辨认出,3个砸车人中有两个是跟拆迁有关的。康泰很肯定地说,汽车被砸,跟自己没在“村民整合工作协议书”上签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7年3月开始,葛沽镇所辖村庄陆续推行“宅基地换房”政策(即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内的一套住宅),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土地换保险和补偿”(即农民放弃自己的耕地,而政府则给予一定补偿,并为其购买一定的社会保险)。这些就是康泰所说的“村民整合工作协议书”的主要内容。
当地多名村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最早知道村里要“宅基地换房”,是通过一份落款为“葛沽镇镇政府”的《告村民书》,但上面并没有加盖镇政府的公章。其间,村委会还组织村民代表围绕土地整合问题召开了“征求意见会”,但许多村民认为是“下达命令会”。此后,政府委托评估公司对村民的住房和宅基地做了评估,并下达评估报告单;如果村民同意评估补偿,村里将为其提供一份“村民整合工作协议书”。签完字、摁完手印后不久,村民就得在规定时间内交出房屋钥匙,并从村里搬迁到镇上新建的还迁楼。而镇整合工作办公室随后就会把村民住房推倒、推平,并对村民的耕地进行整合。
按照天津市的规划,通过“宅基地换房”和“土地换保险和补偿”,政府对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整合,而节约下来的土地“招”、“拍”、“挂”出售,用土地收益弥补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
记者在当地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葛沽镇25个行政村中,将近20个村庄已通过“宅基地换房”和“土地换保险和补偿”实现了城镇化。
不过,近20个村庄中,跟康泰一样,没有在“村民整合工作协议书”上签字,仍“滞留”在村里的村民,还有不少。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杨惠庄村有3户,刘庄村有3户,辛庄子村、邓岑子村也有两三户,南辛房村至少有4户,葛沽三村甚至还有60户左右。多位村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20个村中,大部分都有几户“滞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