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率超大学生 倒逼教育部矫正扩招政策--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中职生就业率超大学生 倒逼教育部矫正扩招政策

2013年03月01日17:49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之前,有报道称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现在,有报告显示本科生就业率不如中职生。然而,与持续走高的就业率相反,中职教育在社会上并不受“待见”。

  【中职生】

  就业率高

  27日,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报告主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介绍,2011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万人。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的82%,近七成来自西部。 教育部公布的就业情况显示,全国中职毕业生中6.03%的学生起薪低于1000元,38.76%的学生起薪介于1000元到1500元(含)之间,36.28%的学生起薪介于1500元到2000元(含)之间,只有19.02%的学生起薪高于2000元。与之相比,大学毕业生在月收入方面远超中职毕业生。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就达到2479元。 社会认可率低 “学习不好的孩子才读中职!”很多人抱有这样的看法。一项针对中职新生文化课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二数学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二英语水平。选择上中职,往往是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后的无奈选择。 “中职在校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张天保说。数据显示,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中职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高达82%,而中西部地区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从生源看,选择中职教育的家庭也大多社会经济地位偏低。 而在社会的人才观念中,“轻视”职业教育的心态也普遍存在。“学历崇拜、轻视技能”在很多单位的招聘中屡见不鲜,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劳力者”的职业。 “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较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破除轻视技能之路任重道远。”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说。 【主因】

  供不应求

  之所以中职学生就业率较高,直接的原因是技工人才相对缺乏。“用工荒”这个词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之所以会有用工荒,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中职学校毕业的技术工人。

  再进一步我们还会发现,很多因素导致了中职学生奇货可居。很多人都不太情愿去做技工,觉得似乎低人一等;同时,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比较低。 【反思】

  暴露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制度问题

  首先,深造提升空间逼仄。由于现行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难,中职学生继续学习并发展的渠道并不通畅。以甘肃省为例,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只有20多所,远远无法满足全省353所中职院校每年10多万毕业生的升学需求。

  其次,教育质量良莠不齐。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技术院校、职业院校、职专遍地开花。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造成了职业院校过多过滥,无序竞争,良莠不齐。一些职校重收费轻管理,随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将其作为廉价劳动力,让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印象大打折扣。

  此外,待遇地位不受尊重。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反观我国,蓝领技工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和白领们有一定差距。同时,单位内的评职晋级,很多时候依然看文凭不看能力。 倒逼教育部矫正扩招政策。随着“大跃进式”的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造成大学生质量持续下降。《一位教授:我向“扩招”投降》的网帖直白地说:“拿大学当乡镇企业,我不得不投降;拿学术建设当流水线,追求‘规模效应’,我不得不投降……”这种状况的存在,无疑倒逼教育部对扩招政策进行合理修正,以让高校走良性发展路径。 矫正大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在大学生培养机制上,大学必须了解就业市场,合理调整专业,要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从而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尽快完善培养机制,譬如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在某些应用型专业,逐步增加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社会导师的比例,增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全面推进高校培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等。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