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洲先生是民航界的老行尊,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18岁进入中央航空公司当学徒,后任机械员,1949年他在香港参加了著名的“两航”起义,此后长期在民航部门工作,1985年 3月至 1991年 3月任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采访中胡逸洲先生精神矍烁,思路清晰,谈锋甚健,使人根本无法相信他已是 80多岁的人。谈起中国民航与波音的合作来,这位机械师出身的老专家,如数家珍,神采飞扬。
与波音的初次接触 胡逸洲先生最早跟波音接触是 在 1972年,那年中国订购了 10架 波音 707飞机,胡逸洲在机场机务 大队任副大队长。当时的中国提 倡自力更生,鼓励使用“代用 品”,不管制造部门和适航当 局是否认可,只要上级部 门批准就能使用。国产 轮胎就是“代用品”之 一。据胡先生讲述,当 年 我 们 的 国 产 轮 胎 因 为厚度大,可以完成 100多 个 起 落, 而 国外进口的轮胎 仅可起落 80、90 次。为了减轻 国产轮胎的重量,国内对轮胎关键部位的强度 他作出了牺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 频繁爆胎。“这下坏了,这轮胎是 省了,襟翼打坏了。一副襟翼好几 十万美元呢,得不偿失啊。” 胡逸洲感慨在基层的时候深受 “代用品”之苦,那时他已经意识到, 我们自力更生的初衷是好的,但实 际上并没有创造出科学的东西,而 且跟国际标准脱节了。“但是让我 们十分感动的是,每当遇到困难, 波音的服务代表都亲力亲为,给我 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适航初体验 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 胡逸洲任中国民航局副局长。长期 封闭的国门打开后,波音和中国民航有了更大规模的直接交往。通过 接触,胡逸洲悟出,中国民航发展 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健全符合国际 惯例的规章制度,这是中国民航与 国际接轨的基础。 当时,中美正在开展MD-82 合作项目,麦道公司对FAA能否 允许其在中国装配飞机心有疑虑。 显然,如果FAA不颁发生产许可 证、适航证,一切合作都是空谈。 为了促成这项合作,1984年,胡逸 洲代表中国民航与FAA官员会面, 飞行员出身的FAA局长和局长助 理与胡先生交谈过后,对“这位精 通飞机技术的中国民航局官员颇有 好感。那一年,中美双方航空技术 交流频繁,使我方对FAA的各种 规章条例有了最初的了解。 1986年,胡逸洲代表中国民 航适航当局与FAA签订了中美航 空技术协作备忘录,互相承认了 适航许可,奠定了中美民航合作的 基础。上海飞机公司作为麦道公司 MD-82总装生产线的延伸,获得 了总装许可。胡逸洲回忆到,中国 民航也从此开始系统地建立各项规 章制度,一系列规则、适航条例以 及各种暂行规定陆续颁布。
购飞机,我被称作“波音派” 胡逸洲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相当 一段时期,中国民航使用的基本是从 苏联购买的螺旋桨式的中小型飞机。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和苏联在20世 纪50年代、60年代研发出来的喷气 客机波音707、“三叉戟”、伊尔 62等, 我国到70、80年代才开始使用。 为了扩展民航机队,以适应日 益增长的航空市场的需要,中国民 航将眼光投向了波音等公司。1980 年, 中 国 民 航 购 买 的 波 音 747SP 客机交付,1983年又购买了波音 747-200,波音 737和MD-80客机,缩小了中国民航运输机队同世界先 进水平的差距。1985年以后,民 航又通过贷款、国际租赁和自筹资 金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购买了波音 757、767, 空 客A310、A320, 图 -154,MD-82等飞机。与此同时, 淘汰了里 -2、伊尔 14/18/62和“子 爵”号、“三叉戟”等老型飞机。 谈起 80年代大规模引进飞机的 情景,胡逸洲说 :“现在看来平常 不过的事,当时却并不轻松。” 当时,国家经贸部建议中国民 航购买苏联的伊尔62飞机,胡逸洲提出了反对意见 :伊尔 62油耗高、 载重小、航程短,国际航线中只能 飞日本、苏联,并且空调存在问题, 飞机里水雾很大,有时像下雨一样。 说到这里,胡逸洲给我们讲了一段小 插曲,有次周总理的警卫员看见飞机 里在“冒烟”,心急火燎地跑来说,“老 胡老胡,飞机着火了”,胡逸洲连忙 解释,“不是着火了,是空调的问题。” 胡逸洲认为,购买波音 767就 比伊尔 62划算 ,不但载客量多,而 且还省油,一年下来一架飞机节油 费用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