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王晋)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我国农业发展快、农村变化大、农民得到实惠多,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吉林富华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刘野委员提醒,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肩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但是农业生产下游粮食价格长期偏低,上游农资和农产品比价不合理,挤压了粮食生产的效益空间,粮食调出越多,利益流失越严重,吉林省长期处于为其他地区做奉献的位置。同时,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挤占了当地发展工业的资源,导致粮食主产区二、三产业发展普遍落后,财政收入处于窘境。吉林省是粮食大省、财政小省,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能力有限,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影响着我国未来粮食的供给。
这次上会,他带来的提案是《关于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四点建议》,其中一条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粮食主产区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增长、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加。建议中央根据粮食产量及调出量,核定对地方政府财政补偿标准,建立常态机制,使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达到或接近其他发达省份平均水平,增强地方政府继续投入农业的能力和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借鉴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机制和原理,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指标体系,用粮区向产粮区购产粮指标,形成合理的粮食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利用市场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提高产粮区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富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他还建议在吉林省进行现代农业试点,实行特殊的农业优惠政策,先行先试,打造政策洼地,在吉林省建立起从土壤到餐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和安全食品长城,打造出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横跨一、二、三产业的现代经济产业集群,进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试点,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最终将吉林省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和高效配置的国际区域性中心和农业生产中心、出口加工中心、创新中心、交易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提高我国在农业行业上的话语权,切实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然后以点带面,向全国推广。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经济网“寻求推进改革开放的最大公约数——2013两会专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