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三
利大于弊
降息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振兴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则是让干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钱得到遏制。然而国内经济要发展,并不能单纯地降低利率,还要坚决强化资本管理
目前,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货币政策亦是如此。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对调控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已越来越“捉襟见肘”,降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孙立坚:从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来看,利率的降低,看似对实体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利率降低在中国今天的格局下,并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助长资产泡沫,让房地产的价格加速上涨。所以中国经济难也难在这个地方,若是利率不降低,会让热钱影响中国的经济,若是降低利率,房地产价格会更趋向于泡沫化。
个人认为,利率肯定是要降低。降低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振兴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则是让干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钱得到遏制。然而国内经济要发展,并不能单纯地降低利率,还要坚决强化资本管理。比如银行方面,要对异常的人民币兑换业务、异常的投资土地业务进行严格的监管。
总体而言,中国现在要做的是虚拟经济监管要深化,资本管制要强化,利率调整要同国际上的标准进行“同化”,这样的“战斗组合拳”才是最恰当的调整模式。千万不能用“劣币驱逐良币”的代价,来扛起这场美日乃至欧洲都加入的货币战争。
白朋鸣:从好的一面来看,首先,在当前各国纷纷实行量化宽松货币的政策下,中外利差逐步扩大,而降息能够缩小中外利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热钱的规模;其次,从中国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形势并不理想,尤其是PPI指数持续走低,降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最后,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坏账计提逐年增加,降息或能提高存贷利差,从而降低金融体系风险。
从不好的一面来看,首先,中国目前实行的依旧是固定汇率制,降息并不能够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抑制热钱涌入规模的作用有限;其次,热钱涌入本身会被动增加人民币的流动性,从而加剧通胀,如果再实行降息,通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最后,降息有可能会刺激资金流入产能过剩产业,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背道而驰。
林海峰:就目前来说,我认为降息是利大于弊的。首先降息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热钱涌入的势头,减少泡沫,降低经济危险,减轻民众获得资产的压力,也减少财产损失的机会;其次,降息有利于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成本压力,增加企业生产信心。与此同时,降息减少的成本最终会提升员工福利待遇或降低消费品价格,使民众得到实惠;降息更会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消化产能过剩,实现经济循环。
长期来说,利率应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并不是越低越好。所谓的合理水平,应该是资本无风险收益和融资成本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方面,融资成本的上限是企业的回报率可以承受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的结余存到银行获得的无风险收益达到一定下限水平,使大家愿意进行储蓄,并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再投资。
而且中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进行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的基础条件,中国不能复制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首先,美联储拥有在全世界发行货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以不需要储蓄,想要钱就自己印。人民币虽然在走强,但是汇率仍然没有完全开放,而且仍然只能在局部市场结算。因此,中国的货币超发很大一部分是吸收了美元的流动性,为美国政府服务了。中国不能无限制发行货币,就意味着必须依赖储蓄的积累作用实现经济循环。既然需要储蓄,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利率以聚集存款。
其次,发达国家的企业债券市场发达,满足了很大部分的融资需求。中国企业层面的债务市场还不发达,企业信用大部分并没有转化为流动性。因此,在债务市场发育成熟之前,银行贷款仍然是最主要的融资手段。
另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监管比较到位,民众对市场的公平有信心,股票市场活跃。而中国股市由政府推动服务于国有大企业,主要不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甚至也不是服务于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企业不关注股民回报,而且因为监督不力,违规操作很多,大家对股市是没有信心的。并且,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也比较高,相比之下,银行贷款仍然是最主要的也是比较合适的融资手段。
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工具多种多样,也成为资本循环的手段。中国目前的金融投资工具,种类比较少,而且经营状况也不甚理想,还远没有发展成为核心的投融资支柱。并且这种透支未来的金融模式到底有怎样的生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