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称,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充裕的,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超额准备金余额达到2万亿元,而通常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就比较充足
日前,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上半年和6月份金融数据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6月份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即市场所说的“钱荒”)做出了进一步解释。
“6月份货币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是存款同比少增。”该负责人称,随着相关金融管理政策出台,特别是中下旬后商业银行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大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力度,适度调整了月初过快的信贷投放节奏,同业运用渠道有较大幅度的收缩,减少了存款派生。加之上年同期基数相对较高,对货币增速也有一些影响。此外财政存款同比少减较多,由此也相应的少增了一部分存款。总体来看,M2在6月份实现14%的增速,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也更趋近于年初确定的13%的预期增长目标。
该负责人强调,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
6月份货币市场利率一度出现波动,全月拆借和回购平均利率分别上升至6.58%和6.82%。该负责人称,6月份货币市场利率的短期波动有多种原因,既有与美国退出QE预期等带来的外汇市场变化的影响,也有节日现金投放、补缴准备金、税收清缴等时点性因素的影响,既有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有外部“唱空”中国的噪音引起的市场预期变化等情绪性因素,还有监管政策集中出台的叠加影响。6月下旬以来,随着央行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市场利率,以及时点性、情绪性因素的逐步消除,货币市场已恢复平稳运行。截至7月12日,隔夜拆借和回购利率已分别回落至3.32%和3.29%。
“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充裕的,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超额准备金余额达到2万亿元,而通常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就比较充足。”该负责人强调,6月份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是一种短期现象,不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货币市场利率的适度变化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金融机构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该负责人称,上半年社会融资结构更趋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民币贷款增长平稳,占比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二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带动直接融资比重继续上升。三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获得的融资明显增多。“上述变化说明,多元化的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基本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位负责人强调。
该负责人指出,6月份人民币贷款投向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是产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长回暖,二是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三是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快。
“人民银行一直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金融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该负责人透露,截至2013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2.25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28.6%,较去年同期和上月分别提高0.4和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