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定位带动结构调整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的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逐步衰退,工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人口外流、社会负债增加等问题,使得鲁尔区的发展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对此,德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转变城市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对老工业区进行改造,推动鲁尔区里的众多城市“成功转型”。
一是统筹规划,发挥合力。德国政府吸取教训,对土地利用、城镇布局、工业结构、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和整体规划,下大力气调整鲁尔区的经济及社会结构。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鲁尔区的改造工作,并成立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统一指挥、形成合力。
二是改造传统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北威州政府首先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炭和钢铁业,充分发掘传统产业的潜力。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设施、发展文教科研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文化旅游。鲁尔区一方面积极发展医药、物流、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利用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开发了一条被称为“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游历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工业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标志。
四是大力发展科研,支撑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强有力的科研基础支持。鲁尔区已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体系。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予以资金补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