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手机 的士上门
“打车难”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市民的难题,现如今,随着各类打车软件的兴起,市民只需掏出手机,轻点屏幕,就能在短时间内招来出租车。国庆长假期间,记者就亲身体验了这样的服务。
10月6日11时,记者在合肥市经开区翡翠路和习友路附近,打开手机上安装的一款“嘀嘀打车”软件,发布了一条前往市区三孝口的招车信息。只见软件首先用地图锁定记者所在位置,并用蓝色的圆点标注,周边有不少橘黄色的“小水滴”标记,代表附近的出租车。不到10分种的时间,一位来自天奥公司的 “的哥”王师傅驾车前来。
“我是上个月刚刚安装这款软件的,目前感觉还不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通过软件接了20多单生意。 ”王师傅告诉记者,用了软件以后,能更好地掌握用户信息,降低空驶率,“特别是每天交接班的时候,我都会提前把软件打开,选择顺路的生意。 ”
“打车软件主要是搭建一个服务平台,让打车的市民和司机能够更有效地对接。 ”据 “嘀嘀打车”软件的合肥业务主管冯小兵介绍,他们的软件目前在北京、大连等多个城市都已经推广使用,在来合肥之前,他们也专门做过相关的调查统计,合肥市目前近1万台出租车,空载率接近24%,打车软件可以大幅提高供需对接效率。 “这种基于手机客户端的叫车服务,整合了客户信息和车辆信息,解决了信息不匹配的问题,合理利用了人、车资源,也代表着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
冯小兵告诉记者,他们从今年9月开始,在合肥出租车中推广该款软件,目前已经安装客户端3500多台,试运营近一个月,日成交订单在1000单左右。在刚刚结束的国庆长假,日均订单也达到了800单左右,主要集中在机场或火车站附近。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除了 “嘀嘀打车”之外,合肥出租车中还有“快的”“摇摇招车”等多个打车软件在使用,这些被市民称为“打车神器”的软件正悄然间普及开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出行生活中。
管理缺位 暗藏风险
对于 “手机招车”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不少人鼓掌叫好的同时,也有部分市民和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如果乘客叫了车,司机没有在约定时间内前来,或者乘客在叫了车以后,在预约的车到达之前,提前离开怎么办? ”市民张先生的疑问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
据记者了解,目前各款软件大都会采用一个类似 “黑名单”的信用记录系统。以“滴滴打车”为例,在出租车司机登记使用软件时,需要提供相应的证件号码等身份信息,如果乘客碰上爽约的的哥,可以先点击软件上电话按钮询问司机,沟通情况。如果确实是无故逃单,可以在“结束订单”中选择“司机没有来接我”,爽约的出租车司机将受到相应处罚。第一次爽约,账号将被停用一周,第二次爽约,账号将被停用两周,第三次爽约,账号将被永久停用。对爽约的乘客一方,经查实后则会停用的账号绑定的手机号,也就意味着该手机号再也无法叫车。这样的方法,不少软件服务商也承认,对于协议双方尤其是乘客方的约束作用有限,手机叫车服务的普及还有赖于全社会诚信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完善和公民诚信意识的提升。
“加价叫车是否合理”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打车高峰时段,街头多人抢一车的现象也发生在手机客户端,这导致部分 “手机招车”用户也不能很快打到车。为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多个“手机招车”软件引入“悬赏”概念,以价格做杠杆进行调节。乘客在下订单时,可以选择加5元、10元或者更高的“悬赏金”,吸引出租车前来。
“这个钱到底该不该收,能不能收,大家心里还是没有底。 ”有着20多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杜师傅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合肥刚刚引入手机叫车的服务,平时遇到加价的人并不多,但是他之前关注过此类报道,在杭州就曾出现乘客加价叫车后反悔,反而到运管处投诉出租车司机,运管处判定司机违规收费的案例。 “这个事给我们广大出租车司机提了个醒,说明目前这套这种打车模式及悬赏形式还是有漏洞,希望相关条款、规章制度能够跟上。 ”
合理引导 监管跟上
对于民间自发的“手机叫车”服务,全国各地运管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主要是官方收编和直接叫停两种。合肥市运管处处长张永创告诉记者,“打车软件是新生事物,合肥运管部门一直都在关注之中,合肥下一步也将加快建设官方的电召平台。 ”
据介绍,目前合肥运管部门正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打车软件相关信息,针对市民乘车需要,筹备建设包括GPS卫星终端和官方电召平台在内的出租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卫星终端,可以实现对出租汽车车辆的实时定位跟踪和实时监控,并有运营安全提示、车辆防盗信息提示、紧急报警和超速报警等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出租车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甚至可以实现刷卡结算等便捷服务。运管部门同时表示,在合肥未来的出租车电召系统中,不排除政企联营的可能性。政府可以选择和现有的软件公司合作,在此基础上接入更全面的数据。
“鉴于‘手机招车’这种新型模式有益于解决热点民生问题,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以合理引导,并从法规上给予支持。 ”安徽事茂律师事务所王明红律师认为,打车软件的兴起正是因为“打车难”的客观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打车难”,但打车软件中的 “加价行为”“议价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出租车行业的管理秩序问题。政府部门在进行监管时要避免一竿子打死,不能简单的 “叫停”了事,而是要正视其中的市场规律和现实需要,将打车软件的利弊认真分析清楚,把其中有利可图的事情交给市场、交给民间、交给企业,把公众切实需要而又无利可图的监管责任主动承担起来,让广大市民能够顺畅出行才是最终目的。
相关链接:外地如何规范打车软件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出租车行业面临更多来自新技术的挑战,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的相关主管部门出台措施,对打车软件加以规范。
北京:今年7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北京市出租汽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并正式实施。 《细则》规定,目前成熟的打车软件可通过备案方式“转正”成为官方打车软件,并且可按照电召标准收费,即时打车收5元,提前4小时打车收6元。另外,官方打车软件不得嵌入商业广告,也不许加价。 《细则》明确,手机电召服务运营商应用软件须经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备案,获得授权许可,接入行业统一电召服务平台。备案后,运营商应与出租汽车调度中心签署合作协议,绑定服务、联合调派。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已有多家相对成熟的手机打车软件运营商,已经培养大量用户群体、行业资质车辆、出租车司机,政府将通过备案方式将其转为官方打车软件,“转正”后软件名称应保持与行业统一电召服务平台名称的相对一致性。
深圳:今年5月底,深圳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出租车司机不得使用手机召车软件的“禁令”,并联合执法支队进行专项整治。深圳交通委认为,打车软件在出租汽车行业提供应用服务,符合行业智能化发展方向,为市民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这些软件功能设置和技术运用不够成熟,给行业监管带来了问题。其中包括,驾驶员注册准入缺乏认证、提供加价议价功能、操作方式存在行车安全隐患、投诉争议处理困难等,影响了出租车行业运价体系和营运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