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7日电(记者张展鹏)东三省、北京、上海乃至海南,近期在各地流窜的雾霾已是“全民公敌”,尤其是世卫组织首次认定“大气污染致癌”后,盘旋上空的雾霾成了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究竟如何破局?根本之计依然是改革执政理念、打造“绿色GDP”。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往往会产生冲突,两者之间如何取舍、怎样实现平衡,是一个共同的难题。作为一种长期的思维惯性和习惯,一些官员难以扭转“追求GDP增速”的政绩观。
“绿色GDP”不是一个简单口号,它需要对执政理念进行深刻改革,而非简单的改变。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双管齐下,首先是将环境保护列入政绩考核内容,而且适当加大比重;其次,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让公众拥有更多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
值得欣慰的是,从近期媒体报道中不难发现,“绿色GDP”已渐成从上到下的共识。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把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这将是事关民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次改革。
只要确定“环境优先”的理念,接受“GDP增速再低一些”,就可以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例如采取季节性调控,减少企业污染排放。在强雾霾易出现的季节,最大程度减少重污染生产型企业的燃煤排放。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经验——美国夏天臭氧污染严重,于是对电厂氮氧化物排放制定额外削减要求。
此外,考虑到大气的流动性,各区域在统筹协同治污时,宜少考虑增速、多顾大局。目前珠三角已试点建立大气污染立体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可监测主要污染物及源头、提出防治战略供政府决策,在技术层面,环首都区域也可建立这一系统,但需要打破属地行政管辖与部门条块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