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民航新规“非公司因素延误食宿自理”引热议

贾远琨 王 鹤

2014年06月03日08:30    来源: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

  端午小长假民航出行高峰如期而至,消费者热烈讨论票价上涨的同时,一项“非航空公司因素延误,旅客食宿自理”的民航管理新规征求意见引发热议。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了将于10月30日起实行的《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及其他相关机构保障航班秩序提出具体要求和执行标准。草案刚出台,就遭网友吐槽,其中最受关注的条款是“包括因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等非航空公司因素延误,航空公司应协助旅客安排食宿,费用由旅客自理”。一位民航专家说,草案的确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什么是航班延误,文件没有定义。老百姓认为航空公司没有按照计划时间点起飞就叫延误。同时,延误原因有哪些也没有梳理和界定,这样不清不楚的规定只会让航空公司、机场、乘客之间互不相信。”

  此外,草案提出对乘客的经济补偿,将补偿标准交给航空公司自行制定,没有具体规定航空公司很难操作执行,只能依旧延续赔偿数额不明确的情况,陷入“大闹大赔,小闹小赔”的恶性循环。

  航班延误不仅打乱乘客出行计划,航空公司也要赔上各种处置成本,一线员工常年处在高压之下,各方都迫切希望根治航班延误。一位民航空管人员在网上发帖:造成延误的原因不外乎四种情形:流量控制、军事活动、不适航天气和航空公司内部管理。

  记者在航空公司运行控制部门了解到,航班何时流控、流控时间多久、流控的具体原因等信息均来自空管部门,航空公司只能询问空管人员。而空管部门在计算流控时间时需考虑航路中多个区域的叠加因素,因此有时无法第一时间告知航空公司准确的流控时间,导致航空公司在向旅客通报关于流控的准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更难给旅客一个满意的答案。

  最关键的治理之策还是空域资源的管控。民航航班量年均增速在10%以上,而民用空域资源增速仅在2%左右。航班量激增与空域资源增速严重不匹配是造成流量控制问题突出的关键因素,而且面对空域不足带来的问题,仅靠内部挖潜,提高现有航路的使用效率是杯水车薪。国内民航专家多次呼吁,在更深的层面进行探索推动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可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空域管理体制的改革。

  文/新华社记者 贾远琨 王 鹤

  (据新华社上海6月2日电)

(责编:杨曦、夏晓伦)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说财经|人民电视

  • 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
  • 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
  • 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