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

2014年07月08日04: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剖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精辟阐述什么是和怎么样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重大命题,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系统把握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重要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新的奋斗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科学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习近平同志指出,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经济增长乏力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市场需求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的资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国内来说,我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新周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必须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又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单纯追求生产总值增长,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注重环境,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而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的经济增长率是一定要有的,否则就没有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也不会有社会大局稳定。面对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现实,我们要有所作为,既要通过市场机制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也要善用政府手段实施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增速滑出底线。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是形势所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持续推进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深入推进系统创新和开放创新,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用改革这个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

  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径,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更多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坚持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稳扎稳打做好这项工作。

  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要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和政府公共支出能力,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不搞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促进统一市场形成,开展公平竞争。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生产力在国土空间合理布局。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

  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度重视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坚持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保持改善民生工作的可持续性,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对发展大势的深刻认识、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发展前景的科学谋划,为我们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前进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全面把握任务要求,着力抓好贯彻落实,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责编:杨虞波罗、吴佶)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说财经|人民电视

  • 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
  • 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
  • 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