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南视窗张掖8月28日电(记者 刘文品 胡挹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在河西走廊的中部、祁连山下,古都张掖傲然屹立。日前,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张掖发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中国玉米制种之都”的姿态正焕发着她新的光彩。
“现在国内超过40%的玉米种子是从我们张掖出去的。”8月27日,记者在张掖临泽采访时,当地农业部门官员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张掖是国家1985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
张掖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然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玉米制种业”逐渐让张掖的名气越来越大。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张掖市农科院(原张掖地区农科所)先后培育出“张双695”、“张单488”两个杂交玉米新品种,同时从陕西引进“户单1号”新品种,生产面积由刚开始的几十亩很快发展到近万亩,除完全满足本地大田用种外,开始向周边省区供应,拉开了张掖“玉米制种业”发展的序幕。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目前张掖全市玉米制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00万亩,品种组合400多个,年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可满足全国2亿多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市级玉米制种基地。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