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开罗9月16日电 (记者李璐颖)北京学过徒,加蓬打过工,埃及当过厨子、开过饭店,现在又变身为埃及一家中餐厅的经理人。这个自称农村人、读书少的中年人可谓是人生经历十分“丰满”。
勾长江,43岁天津武清人。个头不高,圆脸盘,说起话来总是能天上地下侃侃而谈。而他最爱谈论的还是在埃及打拼的这十几年。
2003年,勾长江怀揣1200美元只身来到埃及,在一家中国企业当厨师,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也为他攒了第一桶金,开了自己第一家中国餐厅,当起了老板。而他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还要从2011年说起。
2011年埃及政治局势动荡引发动乱,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组织滞留当地的中国人紧急撤离,撤离过程中人员需要大量饮食。当时社会不稳食物紧缺,也没有一家餐厅愿意冒险做饭送餐。就是勾长江带着几个伙计,4天做了2000多份盒饭,并跟着大使馆的车,冒险穿梭在坦克炮筒下将盒饭送到滞留在机场的同胞手中。勾长江说,开始盒饭是鸡蛋炒西红柿、木须肉两菜配米饭,随着需求越来越大,局势越来越紧张,物资开始缺乏,蔬菜肉类很难买到。为了让滞留的同胞不挨饿,他想方设法从当地买来大饼和面包。
“埃及当地人排长队抢购大饼、面包,老板不让我排队直接卖给我50埃镑大饼。这显然远远不够,我就一个一个饼摊找,一个一个买。埃及人都特别友好,很帮助我,很快就买好了一批饼送到了同胞的手中”。说到这些勾长江流露出对埃及朋友的感谢。他说:“除了国难当头中国人要向着中国人,还有能让他敢于这么做的最大底气是来自埃及人对中国人的友好。”通过这件事勾长江也更加喜欢埃及,更加信任埃及人。
2013年,单身的勾长江为陪伴亲人移民到加拿大,将中餐厅卖给了朋友。离开仅一年时间,因放不下这里的一切,又跑回埃及帮助朋友打理餐厅,忍不住时也会掌勺做几道菜露几手。
勾长江说,他30到40几岁最好的十几年就搁在“尼罗河边”了,早已习惯这里、了解这里,更喜欢喜欢这里善良淳朴的人。
谈到未来,勾长江说:“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再回到埃及。我离不开这里,我会在埃及新开罗重新开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