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5年01月28日 22:09:28新华网
加快建立执法机构与电商平台协同打假机制
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将我国推上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的宝座。但与此同时,部分电商产品质量低劣、假货泛滥、销售欺诈、维权艰难等问题十分突出,网购投诉率居高不下,电商发展遭遇“成长的烦恼”。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履行好线上打假职责、促进电商健康发展,近两年各地探索了一些符合互联网潮流的电商产品打假手段。
除了工商、消费者保护组织之外,以往负责生产段产品质量的质监部门,也把监管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2013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在杭州成立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电商处置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有三个:网民举报、神秘买家买样和日常性网络分析监管。
网购平台也有一些探索。淘宝方面举例称,有人专门收购倒卖身份证信息用来开店,淘宝的开店身份验证逐步升级,要求拿着银行卡、身份证以及一份当天当地的报纸拍照上传。阿里巴巴在专职打假团队之外,全国招募志愿者做“神秘买手”,买下商品转包再寄回淘宝送第三方检测,这样的包裹一年有20000多个。
尽管如此,电子商务产品的监管现状与消费者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电商平台掌握着有关卖家、售假、投诉等大数据,执法部门线上打击面临“技术壁垒”。
国家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负责人赵哲波说,在淘宝和亚马逊等开店的店家,产品质量好不好、有哪些投诉,处理情况怎么样,消费者无法知晓。因为这些核心数据都掌握在电商手里,且不对外公开,信息不透明,就会掩盖很多问题。与线下产品监督抽查相比,电商产品监督存在抽样和追溯“两头难”,加之卖家多、变动快,调查取证异常困难。
专家提出,电商打假涉及质检、工商、公安、通信等多个部门以及电商平台,当前部门协同、电商平台与执法机构协作的打假机制仍待建立。一些受访者认为,当前由于各职能部门所处角色不同,协作打假尚处在探索阶段,加之市场监管机构职能改革进展不一,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线上打假进展缓慢。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