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8日电 (杨曦)审计署今日公布了2015年7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公告显示,有关部门和地区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审计发现,仍存在一些地方在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等方面力度还不够,有的政策措施落实和简政放权不到位,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缓慢等问题。
从今年5月份起,审计署已连续3个月发布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7月份跟踪审计公告显示,本次审计还检查了相关部门和地区对前期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从检查情况看,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整改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但个别地区或部门对审计发现问题仍然整改不到位。
以下为公告全文:
2015年7月,审计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29个中央部门和7个中央企业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重点审计了财政存量资金及闲置土地盘活、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落实及简政放权等方面的情况,抽查了451个单位、229个项目,涉及中央财政资金981.83亿元。
从审计情况看,有关部门和地区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如2014年以来,浙江省通过建立权力清单、政务服务网等,推动省级政府精简行政权力和管理事项8000余项、细化工作职责4000余项,在政务服务网公开省、市、县三级政府3300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40多个省级部门全部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审计也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等方面力度还不够,有的政策措施落实和简政放权不到位,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缓慢等问题。主要是:
一、部分中央部门和地区存在资金沉淀和土地闲置问题。审计发现,22个省及2个部门存在此类问题,涉及资金564.47亿元、闲置土地3.6万公顷。一是2个中央部门财政存量资金收回不完整;二是16个地区财政专户结存的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盘活,部分中央专项资金未及时分配下达,形成财政资金结存;三是一些地方由于土地规划调整、土地已用于贷款抵押等,闲置土地盘活较慢。
二、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部分配套制度不完善、有的政策措施未落实。审计发现,10个地区、部门存在此类问题。一是一些部门未及时细化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措施,影响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有关部门和地方虽采取了积极措施,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为突出;三是推动企业信用公开、“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便利等措施力度不够。
三、个别部门和地区未按规定落实简政放权要求。审计发现,3个中央部门和2个地区存在此类问题。一是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未按规定将有关审批事项纳入清理范围;二是海关总署自行设立准入类职业资格,广西无依据设立收费项目,增加企业负担;三是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措施中,广西、河南的部分行业仍存在准入限制,“三证合一”工作也未能按期实现信息共享等。
四、部分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审计发现,有18个项目推进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及项目投资502.73亿元。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全局性,影响项目落地;二是部门间工作不协调,项目涉及地域间意见不统一,工作缺乏统筹,影响项目顺利推进。
本次审计还检查了相关部门和地区对前期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从检查情况看,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整改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取得显著成效。自2014年8月以来,通过整改,促进新开工项目728个、完工856个,还有300多个项目加快了实施进度,促进制定完善50余项规定及办法。如对2015年一季度审计反映的43个重大投资项目未及时批复问题,发展改革委逐项进行梳理,协调推进相关工作,至2015年7月下旬完成了13个项目的审核、批复;质检总局、林业局主管的中国经济林协会取消或合并了6项审批事项,15个省取消了100项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价格协会、吉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5家单位停止了违规收费,海关总署取消3项经营服务性收费;财政部将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免税政策审核周期缩短到两个半月等。
但个别地区或部门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如2014年11月,审计指出四川省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用地闲置问题突出后,该开发区采取责令限期开工建设、土地置换和依法收回等方式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但由于原土地用途与现行规划要求不符、置换工作推进慢、部分企业将土地用于抵押融资等,至2015年7月,6家用地单位面积44.12公顷的闲置土地仍未得到处置,部分地块已闲置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