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

罗 文
2024年06月28日06: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的决定》,强化重要工业产品准入管理和源头治理。守牢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坚决扛起的政治责任。

  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类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持续提升,有力支撑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制造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强化。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重点工业品质量稳步提升,基础工业品质量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保持较强质量竞争力,工业产品标准水平不断提档升级。2023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7%,较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水泥、电线电缆抽查不合格率分别由2019年的8.6%、6.5%降低至2.4%、1.7%。工程机械、化工、铁合金等装备制造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国际竞争力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日用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日用消费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日用消费品质量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合格率、消费品顾客满意度、重点消费品国际标准转化率明显提高。电动自行车、燃气热水器等抽查不合格率较2019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自强制性认证制度实施以来,儿童玩具合格率由不足40%上升到96%,家电产品由76.7%上升到90.7%。11类耐用消费品顾客满意度评分连续多年保持上升态势。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达到96%,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

  产品质量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反映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涌现了一批竞争力强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中国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024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中国品牌数量由2019年的40个增至73个,其中,制造业品牌21个,“中国制造”“中国质量”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我国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产品伤害监测体系、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机制持续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不断优化,对14类27种工业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对16大类100种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管理。标准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在4.4万项国家标准中,工业产品相关标准占比超过70%,基本实现工业生产和质量监管有标可依。累计建成877家国家质检中心,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超过5.2万家,技术支撑力量得到有效加强。

  在安全状况总体向好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有的行业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很大程度上由源头引起、从上游传递,必须关口前移、靠前发力,才能堵塞漏洞、标本兼治,必须筑牢前端防线,才能守牢安全底线。

  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问题导向、源头治理,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工业产品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和《工业产品销售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督促企业配备质量安全总监、安全员,推动完善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责任落实机制,切实将责任层层传递到企业质量管理关键人员。督促企业加强关键风险点控制,制定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实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用好“三书一函”(挂牌督办通知书、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提醒敦促函)督促落实机制,确保各项措施执行到位。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和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高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安全缺陷评估能力,抓紧推进燃气器具等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全链条追溯。完善网络平台交易规则,研究制定平台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明确网售产品各方责任。

  严格产品准入管理。对近期新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冷轧带肋钢筋、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钢丝绳、胶合板、细木工板、安全帽等6种产品,抓紧制定许可实施细则,严格审批管理。持续做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高风险品种,及时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严格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对消费者关注度高、问题反映集中、安全影响大的重点产品纳入强制性认证目录,加大对认证产品的抽查力度,从源头防范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流入市场。科学动态调整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根据产品风险状况确定监管措施和监管频次,提升监管针对性有效性。

  强化强制性标准约束作用。健全完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将重点高风险工业产品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将钢丝绳、钢筋、防爆电气设备等产品由推荐性国家标准转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进一步提高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面、权威性。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加快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个体防护装备等安全领域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建立紧急状态下公共安全标准快速转化和发布机制,重点完善“适老宜小”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构建全国标准实施监测网,推动严格执行近期新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依据标准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

  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大执法力度,聚焦重点产品生产销售聚集区、安全问题易发区、安全监管薄弱区,以及消费者投诉多、舆情反映集中的生产销售单位,加强针对性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执法效能,一体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加强基层市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迭代升级执法装备,强化执法人员系统培训。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规范管理,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和技术把关水平,坚决查处检测报告造假等违法行为。加大重点网售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及频次,用好公开曝光、线下追溯等处置手段,集中清理整治网售“三无”产品等突出问题,切实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作者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8日 1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