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锦绣行动2025”持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5月24日,“2025年购在中国·大湾区消费季”在广州启动。活动由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本次活动旨在提振消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消费便利程度,满足消费者多元消费需求,助力构建大湾区消费新格局,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银联在各部委、粤港澳三地政府与人民银行指导下,继续深入推进“锦绣行动2025”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携手国内外支付产业各方,构建开放、包容、多元、便利的支付环境,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银联智慧、银联力量。
启动仪式上,中国银联党委副书记、总裁郭大勇表示,中国银联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全球三大卡品牌之一,始终坚持“支付为民”的初心使命。一是以惠民之心,书写湾区新篇章,中国银联联合银行、商户等各方共同投入,正式启动“锦绣粤港澳,省钱用银联”主题营销活动。通过各种便民惠民措施的落地,加快构建大湾区支付无障碍生活圈,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支付服务示范区”。二是以创新之笔,书写支付新图景,重点打造大湾区特色卡权益,推广卡码融合受理终端,实现卡、码、手机Pay全面受理,并打造公益性、开放性的专有APP——云闪付国际版,让境内外用户真正感受到“支付无障碍、服务有温度”。三是以生态之力,激活消费新动能,联合产业各方共同投入,开展“以旧换新”“老字号嘉年华”“百城百区”等促消费活动,积极参加“同船渡·粤韵广州”、深圳“新型消费季”、佛山夜间消费节等大湾区消费活动,持续优化产品服务,助力来华人员“无忧退税”。充分发挥银联作为支付产业中枢的作用,凝聚支付产业各方的力量,有效助力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人员往来、经贸合作更加密切畅通,这背后不仅是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有支付互联的“软联通”。
近年来,中国银联率先升级广深港高铁、珠港澳大桥等跨境交通枢纽的支付服务,支持港澳车辆在内地高速ETC、停车场实现无感支付,并覆盖大湾区主要城市公交地铁“一挥即付”功能。与此同时,港澳居民通过本地发行的银联卡或港澳版“云闪付”即可直接缴纳内地学费、社保及税费,进一步降低北上求学、就业群体的生活成本。中国银联还推出锦绣中华卡、大湾区主题卡、大湾区青年卡等搭载了丰富权益的特色卡产品。目前,银联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覆盖范围第一、发行规模第一的银行卡品牌。
2024年,中国银联首次推出“锦绣行动”,发挥多元产品、全球网络等优势,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生活同城化发展,为港澳地区居民在内的境外旅客提供优质的支付体验。银联联合大湾区核心城市商户,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高频场景的终端改造,全面支持境外银联卡、扫码及手机Pay支付,并增设多语种服务标识。
此外,银联移动支付网络新增接入中国港澳、东南亚、日韩等地40余个主流电子钱包,境外游客可直接使用本地钱包在境内银联受理商户扫码消费,无需额外下载应用。针对短期入境需求,银联支持外籍人士通过云闪付APP或在机场、酒店等线下网点申领“旅行通卡”。
下一步,中国银联通过“锦绣粤港澳”入境支付便利化产品和服务,启动“锦绣粤港澳,省钱用银联”大湾区一体化营销活动,进一步挖掘和释放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除了丰富的本地活动外,银联还特别针对跨境消费开展优惠活动,港澳地区人士在广州、深圳等7个大湾区城市的“食、住、行、游、购”重点商户可参加消费立减活动;内地居民赴港澳,可享受境外消费立减、汇率梯度优惠、消费返现等三重优惠。中国银联将依托“锦绣行动2025”,联合产业各方,紧扣大湾区一体化建设需求,持续聚力支付服务,共建更加便捷、包容、普惠的跨境支付生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文博会,最热是AI
- 听机器人导览、看裸眼3D、让AI助手提供多语言实时翻译……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上,人工智能(AI)技术以“破圈”之势成为绝对主角。 从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创作,到人形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从虚实交融的沉浸式空间,到开放共创的智能生态,AI仿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文化产业的形态与边界。…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多位学者撰文
-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刊》推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专题,组织来自科技界、政策界与产业界的高水平专家,围绕理论逻辑、制度机制与实践路径,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文章,系统探讨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力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首篇由该中心团队主笔,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出发,提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双螺旋结构”,指出融合过程中存在结构性张力,亟须科学处理前瞻性与实践性、战略性与市场性、公共性与独占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协同性与竞争性5对关键关系,从加强源头融合、过程融合、资源融合、价值融合、能力融合、区域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