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IPO重启时机大讨论”征文活动来稿,欢迎大家继续投稿,投稿邮箱:stock@people.cn,征文活动中所有刊发的来稿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早已结束,当投资者已经开始把关注点逐步转向最终方案究竟是什么,及以何种方式重启之际,大盘走势却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变。由稳步回升转向破位下挫,特别是6月份之来上证指数两度击穿2000点重要关口,但随后股指又出现大幅反弹,在市场如此猛烈震荡的环境下, IPO这只靴子何时落下是否存在择机的必要?
新股发行常态化是对于任何一个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IPO才成为悬在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特别是因某种原因IPO暂停后,一有“开闸”的风吹草动,指数即闻风色变,而投资者也渐渐习惯了监管当局一次又一次地出面澄清。但是,既然IPO不可能永远停止,那么没有关闸,哪会有开闸就要选择时机一说?
如果说在市场低位时重启是雪上加霜,那么无限期推迟等待市场恢复,就是对市场的爱护,投资者对此就能够欣然接受?最近的市场走势显然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重启时间的不确定性才是造成市场大幅震荡的真正元凶,而且这样的消息也一直被视作利空多次被市场利用,给中小投资者已造成太多无谓的伤害。
开闸时机之所以被看的这么重,其实是很多投资者有一种心理误区,把炒股当作一次性博弈,担心开闸后市场出现令人失望的表现。希望涨到一定位置再开闸,这样就可以有时间做个波段,赚一把再跑。但哪个位置才是合理的呢?况且真正能在高点离场者,毕竟是少数。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最后又谁来接盘呢?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是低位开闸,新股估值受二级市场估值水准的牵制,照理会较低,这样就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多了一个安全的获利选择,投资者为何还要沮丧呢?对于因IPO开闸拉低市场估值水平,可能会让目前持有股票者承受损失。但这个责任也不该归结于IPO重启的时机,重启是必然而且早有预知,这些投资者早就该据此做出投资去留的选择,既然选择了继续留在市场中博弈,那么不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吗?
此外,反对低迷时新股立即开闸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市场担心资金供给会出现问题。但实际上影响股票市场长期趋势的因素更多来自于宏观经济基本面,而非简单的供求关系。中国证券市场表面上似乎永远缺钱,但实际上又并不缺钱。正如去年股指自1949点的行情,正是基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才出现500点的上涨。2个月的时间就出现这么大的井喷,资金的增减不过是一个利弊得失的选择问题。
实际上,即使市场低迷时开闸,对指数的影响不一定就是坏结果。如果新股发行方案能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那么对股指的影响将会是利空出尽。投资者目前对新股开闸时机的担心,多半是对市场现实有选择地逃避,和一夜暴富的心理。就像当年对“大小非”的问题一样。当时,市场连续下挫时也对其诟病不已,但是股指出现强势反弹之后,这个话题在涨势中已经几乎无人再提。
现实总要面对,当前股指走势面临严峻形势,经济层面也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成为目前上下各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者据此应该做出清醒的认识和自己能够承受的选择。
IPO重启是在2000点还是3000点,是7月份开闸还是再推迟,不该如此忌惮。“怎么发”和“发什么”,要远比“何时发”更重要。IPO开闸不存在指数多高就可以启动才是爱护市场,IPO的重启理论上没有最佳和最坏时机。
在A股20多年历史上,对于IPO暂停之后的开闸时机选择问题,监管部门总是力图保护投资者,但往往事与愿违,这非常值得监管部门深思。这次新股改革的核心就是无限接近市场化,那么让发行人自己去选择时间窗口,让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几方面博弈价格,既是各方定价估值能力的体现,又不使市场丧失融资功能,这不就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吗?
相反,仅从指数所处位置的高低来判断IPO开闸的时机,不仅不利于引导市场健康化发展,也无法满足投资者对股指上涨的期盼,因为上涨的最大顾虑是影响市场重要因素的不确定性。“IPO重启时间”目前已经成为影响股指稳定的重要心理压力,何时可以破除这个压力,同时能够让市场出现新的转机,管理层需要当机立断,投资者更需要理性对待。
(作者系资深市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