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难题的解疑、一双双期盼的眼眸……一场由金融期货引发的“热潮”,这几个月来席卷了全国各大高校。金融期货是什么?如何帮助实体经济规避风险?怎样设计出造福广大投资者的金融产品?这些实用、有趣的问题吸引了万千学子的瞩目。
今年4月起,中金所联合中国期货业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高校学子3万余人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反响积极热烈,为期货市场选拔出了一批“青年后备军”。实现了“践行社会责任、普及金融知识、培育避险文化、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潜在人才”的活动宗旨。
赛况火热
“仿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据了解,本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730所高校的30744名学生报名参加,经过网络初赛和集中复赛,465名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分获各个奖项。
“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特等奖获奖学生复旦大学的赵一琛说,在本次大赛的备战中,最有趣的东西就是期权,利用期权,可以实现杠杆、对冲、波动率交易、组合策略交易、风险控制管理等一系列目的,“它们让我的这场旅行变得多姿多彩,妙趣纷呈。”
许多参赛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回忆:同一个专业的同学,集体泡图书馆,一起研究、讨论题库,直至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搞懂摸清。“‘中金所杯’让我们平时学的避险、对冲知识找到了用武之地。”厦门大学一等奖获得者姚莲莲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本次竞赛组织突出三大特点:一是“严谨办赛”。3次命题会,40多名高校教授和行业专家参与命题,4000多道题的题库,竞赛全程参照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流程,确保其公平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二是“普及促赛”。针对高校学生信息获取特点,双管齐下。全国350多所高校海报、传单宣传、门户网站建立大赛专区、中金所官方微博和微信全程跟踪,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寓教于赛”。在网络大赛专区发布大量学习资料和热点问题解答,公布参考题库和发布例题解析,鼓励学生积极自学。
探索规律
“安得人才兮出四方”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人才兮出四方”——一次比赛,难将天下英才一览而尽;但一次比赛,却也能发现人才培养的规律所在。通过对成绩、获奖及参赛学生反馈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大赛发现的一些规律,引人深思。
不唯学历,不唯名校。此次参赛学生来自全国730所高校,覆盖了从大专到博士的高等教育学历。在一等奖以上获奖者中,本科生占到了40%以上,非985高校学生占到了36%以上。
“金融工程”专业优势凸现,高校学科建设对人才培育作用显现。从竞赛成绩看,金融、经济类学生占有明显优势,凸显出金融期货及衍生品领域对于数理能力方面更高的要求。
金融衍生品知识系统培训教育不足,缺乏实践是最大学习困难。通过参赛学生的调查发现,仅有不足1/3的学生通过学校授课学习金融衍生品,更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资格证书考试或参加竞赛等途径获取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拓展未来
将“中金所杯”打造成长期性“人才工程”
本次竞赛的成功举办,也为今后持续开展奠定基础。下一步,中金所争取将之打造成全国高校和金融期货行业内的品牌活动,逐步得到社会公认,使之成为金融衍生品领域人才评价和认证标准之一,为整个行业打造一个长期性的“人才工程”。中金所将率先示范,将竞赛举办与人才选拔相结合,打破学历、学校、专业等常规壁垒,从竞赛获胜者中择优招募人才。
一方面,中金所将认真总结首届知识竞赛经验,积极推动金融衍生品行业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加快构建金融衍生品学院,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充分整合学界、业界资源,开发更多投资者教育产品和专业学习资料,加快建设网络培训平台,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学子多元化的学习需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努力提高金融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从技能培训到竞赛认证,再到岗位实践,最终入职从业的完整“人才培养链”。
另一方面,中金所将加大对高校金融衍生品学科建设的支持,增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力度,践行社会责任。针对目前高校金融期货与衍生品学科建设尚不健全的问题,交易所将综合考虑地域分布、专业能力及竞赛表现等因素,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重点高校展开合作。此外,计划支持高校设立“讲席教授”,对专业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学科带头人提供研究经费支持,以吸引一流学者,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