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的中国股市来说,“融资融券”似乎成了一个敏感的词语,总有一些人士过度解读监管层对融资融券的监管意图,从而引起市场恐慌。笔者认为,“两融”的规范发展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呵护,市场不要过度放大和解读监管层对“两融”的常规监管工作,而更应该关注的是“两融”业务如何健康发展。
4月17日,证监会通报了融资融券业务开展情况并提出七项要求,同时,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基金业协会、上交所、深交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融券业务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监管层的本意是促进融资融券业务平衡发展,健全市场交易机制,但是,该消息却在当日被市场过度解读,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一些人士认为这是监管层打压股市的信号。鉴于此,4月18日,证监会紧急澄清:融券业务新政并非打压股市,市场不宜过分解读。
这让笔者想起了年初发生的“1·19”事件。今年1月16日,证监会曾向市场通报了对45家券商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情况,并指出部分券商存在违规违规行为,证监会对其采取了行政监管措施。受此影响,1月19日,沪指大跌7.7%,创5年多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当日晚间,证监会紧急发声表示,强调规范融资融券并不是打压股市,旨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融资业务规范发展,市场不宜做过度解读。随后,1月28日,市场再现重启“两融”检查传闻,证监会迅速做出回应,明确在前期对46家证券公司现场检查之后,近期将对剩余46家证券公司融资类业务进行现场检查。
笔者认为,对“两融”传闻的及时回应表明了监管层呵护市场的倾向。监管层规范“两融”业务并没有错,作为日常监管工作,规范是为了让“两融”业务更好地发展,规范不等于叫停,是为了市场长远发展着想。但是,如果监管层出台与“两融”相关的规则后,就要不断地进行澄清“不是打压股市”,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市场多么脆弱和不成熟。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6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已高达1.75万亿元。在“两融”余额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一些机构为了利益也开始铤而走险,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层对融资融券业务进行持续规范,加强风险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融资融券业务来说也非常适用,只有规范才能有序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市场的牛市格局已经建立,市场已经进入良性的自我循环的阶段,各项改革为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市场才能健康运行,牛市才能走的更远一点,而不是过度解读监管层的日常监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