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工廠”系列直播是人民網最新推出的一檔大型融媒體節目,旨在以“生產透明”推動“企業透明”,進而建立健全“行業透明”制度,同時帶領廣大消費者“雲調研”車間一線,近距離了解生產全鏈條,檢驗“中國制造”的匠心品質,探尋“中國創造”的關鍵密碼,領略“中國品牌”的非凡魅力。



“透明工廠”系列直播是人民網最新推出的一檔大型融媒體節目,旨在以“生產透明”推動“企業透明”,進而建立健全“行業透明”制度,同時帶領廣大消費者“雲調研”車間一線,近距離了解生產全鏈條,檢驗“中國制造”的匠心品質,探尋“中國創造”的關鍵密碼,領略“中國品牌”的非凡魅力。


- 三元牛奶
- 烏江榨菜
- 臭寶螺螄粉
- 康師傅方便面
- 十月稻田
- 中山環保
- 敬請期待
-
人民網“透明工廠”走進臭寶螺螄粉 探尋地方小吃如何變身百億“網紅”美食
一台台自動化生產器械緊張有序地進行灌裝,12條生產線開足馬力……7月20日,人民網“透明工廠”系列直播走進位於廣西柳州洛維工業集中區的臭寶螺螄粉智造工廠,探訪“網紅”美食袋裝螺螄粉的制作流程。
創新智造 小細節展露大考量
依據生產流程,熟制車間、內包車間、外包車間到裝箱車間從五層逐層向下,與標准化實驗室一同承擔起臭寶螺螄粉的生產檢驗及部分研發工作。
“檢驗合格的原料會在這經過漂洗、瀝干、調味,螺螄粉所有原料都在這層進行加工。”在五樓熟制車間,工廠負責人朱旭文介紹,每種料包都有各自的工藝步驟。臭寶螺螄粉的配料都是經過獨家調配,以湯包為例,在研發之初就經過多輪次的市場調研和內外測試,才確定了最終的配方並進行生產。
“原料調配好后,通過管道直接輸送到4樓進行包裝。通過管道輸送,是為減少原料和人員、空氣的接觸,避免交叉污染更加衛生。此外,針對液體管道清洗安裝了CIP清洗設備,在閉合的回路中對管道進行清洗。”他說。
探訪四樓內包車間,相關調配好的原料會通過管道和運輸車自動投放到對應設備,封裝完成后會經過X光機進行異物檢測。朱旭文解釋,X光機是通過照射產品產生密度差,如果檢測到和產品密度不一致的異物,就會進行剔除。
三樓外包車間共設有12條組裝線,按照產品要求完成配料包的裝袋封口,並且每條組裝線均配備了自動測重設備,保障產品重量在設定范圍內。
智能機械臂正在完成碼垛。
經重量檢測合格后的產品,通過下落口來到一樓裝箱,在設定好每箱的數量和擺放方式后,記者看到,智能裝箱機器人會完成自動識別、抓取、裝箱動作,再由封箱機封箱。裝箱檢重后的產品,通過面前的智能機械臂完成碼垛后運送至倉庫,進行出廠檢查。
在二樓的實驗室,臭寶螺螄粉工廠實驗室負責人王陽介紹,除常規的出廠檢驗外,為保証產品辣度口感的穩定性,工廠還引進了定量檢測辣度的辣椒素測試儀,對油包的辣度進行定量監控。
直播期間,廣西微念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牟昊介紹,公司一直把科研擺在發展首位,2020年與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接觸,設立了相關螺螄粉工藝聯合創新科研中心,希望通過工藝創新推動柳州螺螄粉產品的新方向和柳州螺螄粉行業創新發展。同時,公司還和中國農科院相關研究所及其他涉農科研機構一起,關注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希望通過科企、科產融合,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效,惠及更多農戶。
從地方到全球 小品牌布局大產業
去年以來,柳州市各級各部門深入實施“實業興市,開放強柳”,在大力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制造城的同時,因勢利導將“小米粉”逐步發展成“大產業”。數據顯示,去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達到501.6億元,同比增長40%。柳州螺螄粉已經實現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全產業鏈帶動30多萬人就業。帶動原材料基地規模達到55.2萬畝,助力20多萬農村人口人均增收近萬元。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鮮明,從大趨勢看,隨著‘國潮’興起,大家對於地方美食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攀升,產業崛起是必然的,柳州螺螄粉是一個很好的佐証。我們一直秉持‘傳統文化年輕時尚化,地方美食全國全球化’,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政策號召,共同打造地方美食名片,讓更多人關注到中國美食、傳統文化。”牟昊一邊講述了臭寶品牌誕生的初心,一邊介紹了公司對於螺螄粉產業的規劃布局。
試吃環節,廣西微念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牟昊向記者介紹研發新品。
據介紹,為進一步打造螺螄粉產業,該公司目前進行的原材料基地合作建設、現代化智能工廠打造、全球銷售網絡渠道布建和農業科研創新等事項,都已有階段成果。除擁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臭寶上線前也從產品口味、形態、生產技藝方面,經歷了長時間的打磨。
“畢竟美食行業,最終征服大眾的,還是口味。隻有真的好吃,才會被市場認可。”牟昊表示,公司深耕螺螄粉產業,實現了全產業鏈布局。在產業鏈上游農業端,從根源上實施幫扶,合作建設稻螺養殖基地、竹筍種植基地等,推行實施綠色種養循環模式,幫助當地農戶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
對於海外市場布局,早前“臭寶”專門成立出海事業部,組建具有海外運營經驗的團隊,以IP出海和品牌出海的形式,積極探索產品出海發展的新路徑和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目前,公司已將產品推廣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透明工廠”系列直播是人民網新推出一檔融媒體節目,旨在以“生產透明”推動“企業透明”,進而建立健全“行業透明”制度,同時帶領廣大消費者“雲調研”車間一線,近距離了解生產全鏈條,檢驗“中國制造”的匠心品質,探尋“中國創造”的關鍵密碼,領略“中國品牌”的非凡魅力。下一步,人民網、“人民網+”客戶端將開設“透明工廠”專欄,進一步匯集節目精彩內容,展示各行各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
-
人民網“透明工廠”走進康師傅老壇酸菜牛肉面 見証傳統工藝的現代“智造”故事
酸菜,這種源自三千年前的古老腌制工藝,在保鮮大葉芥菜的同時保留了更為醇厚的味道,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但近兩年,酸菜也因一些傳統制作方式面臨不少質疑。為充分了解酸菜在現代工廠的全制作流程,近日,人民網“透明工廠”走進康師傅方便面杭州工廠以及酸菜包供應商之一湖南省益陽陳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帶領網友一起探尋傳統工藝的現代“智造”故事。
從農田到餐桌 全流程嚴把“品質關”
現代工藝能否令酸菜的生產煥發出嶄新活力?本次直播的第一站,“透明工廠”採訪組探訪了湖南省益陽陳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腌制出放心安全的酸菜,該企業品控經理舒葉平介紹:“對於品質管控,我們從原材料源頭就開始了。湖南本地種植的大葉芥菜生長周期是180天左右。為從源頭保障大葉芥菜品質,從播種、育苗、移栽到施肥、鋤草,全過程工廠都會有專員進行管控。”
腌制出聞起來醬香濃郁,吃起來脆嫩酸爽的酸菜不僅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品質把控,更需要現代化發酵工藝的協同推動。“新鮮大葉芥菜通過品質檢測后,會在食品級環氧樹脂池內進行長達90天以上的一次發酵,然后經過三道人工清洗、四道機器清洗,再以傳統老壇工藝技術進行二次發酵。”舒葉平介紹。
湖南省益陽陳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二次老壇發酵工藝車間。(直播視頻截圖)
“二次發酵完成后的老壇酸菜還需要在巴氏殺菌生產線中進行冷卻、烘干、異物檢測、定壓、填點裝箱,保証每一道環節安全規范。”舒葉平說。為更好保障酸菜品質,除自動化生產檢測外,公司還增加了人工檢測環節。
“整個酸菜生產環節,共有六道核心檢測。除了來料檢測、還有出池檢測、入壇檢測、出壇檢測、半成品檢測和成品出廠檢測。”公司品控專員蔡繁說,所有出廠產品都需要在品控實驗室通過色澤、滋味、氣味、形態以及鹽份、總酸和亞硝酸鹽等理化指標檢測,保障產品各項數據在規定數值內。
在監控中心,大屏幕上實時播放著酸菜生產加工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酸菜生產各環節都有相應記錄,可以24小時監控溯源,保証每一道環節安全規范。”在舒葉平眼中,層層把關,保証安心品質的老壇酸菜端上消費者餐桌是食品企業的重中之重。
高效、低耗、數字化 美味背后有“智造”
直播第二站,康師傅方便面杭州工廠——這裡藏著“如何保持每包方便面口感一致”“如何確保用油的新鮮與安全”等問題的答案。探廠過程中,消費者能夠直觀地看到面粉被加工成方便面的全過程,也可以了解更多方便面的營養知識。
進入面粉混合產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體型巨大的滾筒機器。對此,康師傅方便面杭州工廠廠長田生忠介紹:“這個就是我們的面粉混合設備。制作方便面的面粉由專業運輸車輛運輸到園區的罐區。面粉在罐區進行儲存,同時儲粉罐通過管道與車間連接,接入之后通過自動供粉工序輸送到設備內部,加入水之后進行混合。實現面粉全程不落地。”
簡單的和面過程中包含大學問。在這裡,康師傅自主研發的技術創新——面團恆溫系統功不可沒。“該系統可以讓面團的溫度精確到正負1攝氏度,保証一年四季面筋網絡形成一致,保証消費者在任何季節、任何地方吃到的方便面口感都一樣。”田生忠自豪地說。
康師傅方便面杭州工廠生產線。(直播視頻截圖)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消費者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愈發強烈,對食品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証方便面制作過程中用油的新鮮與安全?“方便面在生產過程採用棕櫚油中TGP的檢測應用與煎炸控制技術,在油炸管中不斷補充新的混合油,同時採用連續式油過濾設備,並與江南大學合作研發煎炸控制技術,保障用油品質和食用安全。”田生忠介紹。
康師傅方便面杭州工廠生產線。(直播視頻截圖)
“工廠的數字化平台系統,可以對制面生產工藝中面團溫度、真箱壓地、油炸溫度等參數進行全程實時管控,相當於整個生產環節的大腦。”田生忠坦言,感謝生產線上的“火眼金睛”。通過它們,實現了對產品生產過程的實時參數監控。在他眼中,用科技創新提高食品品質,企業還有更多的未知去解答。
人民網透明工廠通過對康師傅老壇酸菜牛肉面的直播探訪,不僅解鎖了一顆大葉芥菜從菜地到工廠背后的“酸爽秘籍”,也感受到了康師傅方便面以自動化、數字化的現代工藝賦能產品品質與美味。
“透明工廠”系列直播是人民網新推出的一檔融媒體節目,旨在以“生產透明”推動“企業透明”,進而建立健全“行業透明”制度,同時帶領廣大消費者“雲調研”車間一線,近距離了解生產全鏈條,檢驗“中國制造”的匠心品質,探尋“中國創造”的關鍵密碼,領略“中國品牌”的非凡魅力。
-
人民網“透明工廠”走進“十月稻田” 探尋一粒東北好大米的“養成密碼”
9月21日,黑龍江省五常市,千畝稻田迎秋收。(十月稻田集團供圖)
春耕播下一粒粒種子,經過130多天生長后成為了一束束飽滿的稻穗。又經過收割、低溫儲存、烘干、碾米、拋光、全自動包裝等環節,一袋袋“稻香扑鼻”的大米被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9月21日,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人民網“透明工廠”直播走進黑龍江省五常市,深入十月稻田集團旗下彩橋米業有限公司,帶領廣大網友探尋一粒東北好大米的“養成密碼”。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站在無邊的金色稻田中,放眼望去,滿是豐收的喜悅。“東北有句民間諺語‘一兩土二兩油,插根筷子也發芽’,就是形容我們腳下這片黑土地的肥沃。”彩橋米業農發部主任胡瑋向人民網·人民健康主持人介紹,東北的特殊氣候、土壤生態以及一年一季的生長期是“十月稻田”大米保持高品質的重要因素。
企業農發部負責人介紹黑土地的形成歷史及營養成分。(直播畫面截圖)
“優質的土壤環境為稻米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形成1厘米的黑土層需要4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腳下的黑土地接近一米,可以想象經歷多少歲月。”胡瑋表示,東北適宜的氣候條件,也讓稻米在生長期有溫暖的生長環境,在成熟期有充足的光照。稻米在每年4月開始育種,5月開始插秧,經過長達130多天的自然生長期,最終結出渾圓飽滿、鮮香可口的東北稻米。
選種也是培育優質大米的關鍵因素。田埂旁,彩橋米業種業負責人翟德新向主持人介紹公司選種的稻米品種。“十月稻田”採用的稻種叫“五優稻4號”,俗稱為“稻花香2號”,屬於國家優秀稻米米種。“在選擇優秀米種進行種植的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育種試驗工作。”
秋收之后,新鮮的稻米就要迎來倉儲、碾米、拋光等加工環節,這是保障自身的“色香味”的關鍵。告別了金色稻田,直播團隊深入彩橋米業稻米生產加工基地,揭秘現代化大米生產線及“智造”工藝。
在原糧庫外,直播團隊留意到外牆上一排排運作的空調。“糧食還要吹空調?”面對主持人的疑問,倉儲部主任任正喜解釋,良好的倉儲環境是稻米生產加工的第一步。為控制稻谷水分,防止微量元素流失,每年新收獲的水稻經過處理后會進入原糧倉,用配備的空調系統給稻谷設定溫度進行調控,能讓原糧一直處於恆溫狀態,可以有效抑制霉菌和儲糧害虫的繁殖。“此外,我們還有由計算機封閉式全自動控制的原糧清理和倒運設備,能有效降低粉塵污染。”
米業加工生產車間。(直播畫面截圖)
走進彩橋米業的二期標准化生產車間內,幾十台全自動化米業加工生產線正在忙碌運轉。去雜、去石、去濕、低溫碾制、色選、拋光、裝袋……生產部負責人崔建平介紹,“碾米是將水稻加工成糙米,先用礱谷機剝掉谷殼,再用谷糙分離機將谷糙分離。色選和拋光是使用機器對大米進行拋光亮色以及色選除雜的過程,我們的標准是‘三選三拋’,這樣出來的大米不僅能保持原有香味、成色也更加鮮亮。”
跟隨著崔建平的腳步,主持人先后走進了磨米車間、拋光車間和中控室。在工廠中控室,可以看到房間的一面牆鑲嵌著一整塊大屏幕。在這裡,稻米生產加工的全生命周期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及追蹤。
工廠中控室大屏。(直播畫面截圖)
“對於大米加工企業來說,品控檢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品控部門會實時根據生產加工情況進行檢測。”當走進品控部時,崔建平如是說。
為嚴控產品質量安全,經過原材料檢測、初加工碾磨工段半成品檢驗、精加工成品在線檢驗、成品檢驗與放行等過程后,品控部工作人員還會進行副產品檢驗。
在包裝車間,可以看到兩三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在幾台機器間來回巡視。“四台先進的自動設備,既減少了人與成品米接觸的頻次和概率,也節省了人力,隻有幾名操作人員就能進行工作。”崔建平表示,成品大米經過自動套袋、裝箱、封箱、異物檢測和重量檢測后才會進行打包,並經懸梯傳送到樓下,再由機械手進行自動裝箱、碼垛乃至出廠。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此次直播探訪不僅為廣大網友揭開了稻米在現代化工藝“加持”下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鏈條生產過程,也展現了智能制造在提升產能、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和企業效益的同時,更推動了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准化、智能化的高質量方向發展。
“透明工廠”系列直播是人民網新推出一檔融媒體節目,旨在以“生產透明”推動“企業透明”,進而建立健全“行業透明”制度,同時帶領廣大消費者“雲調研”車間一線,近距離了解生產全鏈條,檢驗“中國制造”的匠心品質,探尋“中國創造”的關鍵密碼,領略“中國品牌”的非凡魅力。
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