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的“三農”之路--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農業保險的“三農”之路

付秋實

2012年11月28日08:09    來源:金融時報    手機看新聞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國家盛。而自2007年以來,中央財政已累計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360億元,帶動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逾2.3萬億元,強農惠農政策效果顯著。而農業保險則恰恰能夠通過為訂單農戶提供保險服務,有效保障產業化生產基地的穩定發展,穩固產業化鏈條的源頭。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國家盛。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作為農業大國,小康社會建成的難點在農村,沒有現代農業的興起和發展,這一宏偉目標難以實現。可以說,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而農業保險則在其中扮演著穩定器和助推器的角色。

  這些年農業保險發展的實踐表明,農業保險補償不僅僅是農民災后恢復生產和災區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在防范農業災害風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中,農業保險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災后救濟 功能漸強

  今年北京“7·21”特大暴雨,讓北京市山區韓村河鎮西周各庄村村民趙志民損失慘重,“這是幾十年來我見過的最大洪水,我家上千頭豬都漂走了”。暴雨過后的第三天,當人保財險北京分公司的領導將預付賠款30萬元送到他手上時,這位朴實的農民激動地說:“真是起大作用了,感謝你們。”

  農業保險對於“三農”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許人保財險“十一五”時期的一組數字可以略作說明:“十一五”時期,人保財險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增長16倍,為1465.4萬農戶提供了社會治安綜合保險,為120萬農民工提供了小額保險保障﹔累計承擔種、養兩業風險責任7752億元,承保各類農作物及森林面積17.15億畝,其中,承保農作物超過10億畝,承保森林面積近7億畝,承保生豬及能繁母豬1.88億頭。

  可以說,過去五年,是農業保險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自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農業保險列入中央一號文件以來,特別是2007年國家對農業保險實行保費補貼政策以后,多家保險機構將開展農業保險視為服務“三農”的突破口,大力推進保險產品、服務和人員“三下鄉”。

  通過發揮保險機制功能及作用,農業保險成為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貫徹落實的重要體現,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便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更大力度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與補助仍在源源不斷流向農村。

  日前,國家財政部發布公告稱,中央財政提前下達2013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預算指標56.6億元,同比增加16.7億元,增長41.9%。截至9月底,中央財政已安排撥付2012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95.5億元,比2011年全年增長43.2%,帶動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逾5000億元。而自2007年以來,中央財政已累計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360億元,帶動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逾2.3萬億元,強農惠農政策效果顯著。同時,中央財政已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推廣至全國,將關系國計民生和糧食安全的15個品種作為中央財政補貼險種,並積極支持各地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

  防災減災 逐步普及

  趙志民的故事,只是近年來開展農業保險的過程中,數千萬受益農戶中的一個。而隨著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農業保險不僅在農業災害損失事后發揮著固有的救濟作用,其事前防范作用也逐步顯現。

  11月1日清晨,揚州市88個“三農”保險服務站、1050個“三農”保險服務點工作人員、近200個高效農業保險大戶,約1300個用戶都收到了來自人保財險95518平台的一周天氣趨勢預報和與農險相關的短信。這雖然只是人保財險揚州分公司為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而推出的一項新舉措,卻反映出保險機構以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所做的努力。

  據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揚州地區突發性自然災害和病虫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特別是今年的小麥赤霉病,盡管氣象部門在災情暴發前進行了准確預報,但由於未能及時有效地傳遞到目標種植戶中,致使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全市累計賠付近4000萬元。

  農業保險發展之初,整個社會更多地將目光專注在災害之后保險公司賠了多少錢、與國際農業保險發達國家相比賠付率水平如何等,而隨著農業保險經歷過前期發展的“黃金五年”后,如何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業風險管理職能,將過去農民的自擔風險轉變為由保險公司集中管理並分散風險,變政府對農業災害損失的事后救濟為事前防范與災后經濟補償,使政府和廣大農民以較少投入獲取較高保障,更好地體現黨和政府對“三農”的支持政策,逐漸成為整個社會關心的長遠問題。

  人保財險揚州分公司在汲取這一教訓之后,與當地農工辦、農委、氣象局等部門多次洽談,在前期試運行的基礎上,該公司利用氣象部門、農技部門提供的信息,定期發送農氣旬報與農氣月報、農業干旱監測預報、小麥與水稻產量預報、春夏秋農忙季氣象服務、病虫害預報以及寒潮、低溫陰雨、高溫、暴雨、暴雪、台風等災害性天氣對主要農作物、設施等的影響預測和防災建議,全方位為農業保險提供有效信息服務。而諸如此類,以科技輔助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舉措,已經逐步在承辦農業保險的公司中普及開來,並成為防災減災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工業化之路 漸行漸快

  業內專家表示,發展農業保險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解決農業深層次問題的需要,未來,還應成為保証新農村建設成果的重要促進手段和保障措施。從黨的十八大報告不難看出,農業保險的“未來功用”已經被納入十八大工作的進程表之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

  從國際農業發展及近年來我國各地的實踐來看,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種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方式,而農業龍頭企業則是農民依托產業致富的“搖錢樹”。不過,當前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不緊密、不穩定、不健全。有的公司與農戶之間沒有建立起起碼的“訂單”和“協議”關系﹔有的雖然有了訂單或協議,但由於定價不合理或其他合作條款不合理,單方毀約現象比較普遍。

  而農業保險則恰恰能夠通過為訂單農戶提供保險服務,有效保障產業化生產基地的穩定發展,穩固產業化鏈條的源頭。一方面,在農業保險的開展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適當給訂單農戶部分保費補貼,組織訂單農戶參加保險,降低農民的保費負擔,擴大保險覆蓋面﹔另一方面,通過對訂單農戶提供保費補貼,加強了公司與農戶聯系的緊密度,保証訂單農戶生產穩定,龍頭企業原材料供應充足,有利於龍頭企業擴大再生產,努力增加商品量和出口創匯,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增加企業實力,把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責任編輯:達昱岐、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