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支付還是"突擊花錢" 質疑背后凸顯預算制度缺陷
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記者葉健、汪偉) 年終歲末,面對沒有完成的“財政支出任務”,年底“突擊花錢”再引爭議。業內人士指出,巨額的年底支出並非“突擊花錢”,有些實為集中支付,但群眾質疑仍無法平息。對此,相關專家指出,群眾質疑的背后,實質上是不透明的財政支出和不夠細化的預算。
巨額財政資金待支引熱議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1到10月份,全國財政支出92736億元,而預計全年的財政支出為124300億元,在年底兩個月中,有超過3.1萬億元待支。如果考慮到2011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決算額超過預算額的9%,那麼年底支出的錢可能會更多。
消息一出,引來百姓一片質疑。一位在國企工作的北京市民劉先生聽完記者介紹就說,每年都差不多,很多單位一到年底就要“突擊花錢”。記者採訪發現,不少群眾都擔心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到年底會突擊花錢,“不怕花錢,就怕浪費納稅人的錢”。
在網絡上,網友更是表現出對政府可能“突擊花錢”的擔心和質疑,網友“煙生翰墨”將一份QQ聊天記錄的截圖發到微博上。通過瀏覽聊天記錄可以發現,一位政府工作人員因為享受了單位“突擊花錢”所帶來的福利,最近要去柏林。
記者在實地採訪中還發現,最近不少飯店的消費預付卡賣的很火。一位基層政府機關辦公室人員告訴記者,由於今年的招待經費沒用完,為了防止明年招待費用被削減,近期正忙著花錢。
現行預算體制導致年底集中支付
對於“突擊花錢”的質疑,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告訴記者,我們不能否認有些部門存在“突擊花錢”的行為,但是兩月開支三萬億元,應該被稱為“集中支付”,這是由我們的預算體制決定的。
據了解,我國的預算執行基本分為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基本支出又分為人員工資和公務經費。一般而言,人員工資是每月比較固定的支出,公務經費和項目支出則有可能出現月度不均衡,像工程款項支付、專項採購等基本上都會放到年底執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斌表示,之所以很多款項會到年底支付,與預算周期和自然年的不同期也有關。我國每年的預算周期為1到12月份的自然年,而預算案提交全國人大審查為每年的3月份,這就造成了審查周期和自然年的不同步。這樣一來,盡管預算早就提交上去了,但很多部門要等到下半年才能拿到資金,這就造成了延遲支付和集中支付。
此外,專家指出,造成年底集中支付還和我國的預算方法有關。我國制定財政預算的方法是以基數法為主,即基於上一年的財政支出,再結合一定的增長比率,確定第二年財政預算。如果當年的財政開支沒有用完,第二年的財政預算就可能會減少,這樣一來,單位並沒有足夠動力去節約經費。
事實上,財政收入長期高速增長,遠超過GDP與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財政支出“以支定支”,於是“突擊花錢”成了一些單位的慣例。
但是對於這樣的說法,網友似乎並不買賬。近日廣東佛山南海區採購windows8價格過高的新聞又引起熱議,盡管調查証實採購過程合規,但公眾對“突擊花錢”的質疑卻未見緩解。同樣記者在瀏覽網頁時也發現,近段時間一些財政供養單位所開展的修路、員工福利等等,幾乎都被網友看作是“突擊花錢”。
歸根到底,大家不反對花錢,而是反對亂花錢。一些可花可不花的錢花出去了,一些可上可不上的項目會倉促上馬,一些可撥可不撥的款項撥出去了。
預算須細化更要見“陽光”
數據顯示,政府支出中年底集中支付的比例在不斷縮小。從2008年到2011年12月份開支佔全年支出佔比為26.8%下降到18.6%。2012年1到10月份,財政支出已完成了預算的83.5%,今年12月份開支比重恐將進一步降低。人們對“突擊花錢”的質疑,本質上是對財政支出合理性的信任危機。
對此,多位專家認為,要想規避“突擊花錢”,減少公眾質疑,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財政收支體制的監管、細化預算項目以及加強財政收支的透明度。
張斌指出,對於整個財政制度而言,預算是起點也是重要的參照點,但是我們現在的預算做得還不夠詳細,在后期執行和監督時就缺少了明確的依據。“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更多的論証,這樣才能制定出更為詳細合理的財政預算”。
對“突擊花錢”持續關注的背后,是公眾作為納稅人意識的不斷提升,但與之相應的知情權卻沒有得到有效滿足。記者查閱財政系統網站發現,省級政府的財政預算、決算情況公開程度較高,能夠比較詳細列出開支項目,但是地市級及以下政府部門公開財政支出的就非常少了。
白景明建議,政府首先要加強預算管理制度的宣傳,讓大家全面了解預算管理制度,同時,更應該向公眾解釋清楚預算的錢花到哪裡去了,帶來了哪些效果,解釋要細化,不要籠統。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