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以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的兩個具體目標。筆者認為,從今年前11個月的情況來看,完成難度應該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畢業生和新一代農民工面臨結構性就業壓力,宏觀政策須做好這方面的應對。
本輪經濟下滑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有著明顯不同於2008年的特點:一方面表現在市場擔心的失業率大幅上升情況沒有出現﹔但另一方面,以高校畢業生和新一代農民工為代表的年輕人就業難,凸顯新的結構性矛盾。
2012年以來,我國GDP增速從一季度的8.1%放緩至三季度的7.4%,物價同比增速從年初的4.5%下降到11月的 2.0%。在此種情況下,就業局勢總體保持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9個季度維持在4.1%,今年前11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202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25萬人,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7萬人,主要指標均好於目標和預期水平。
那麼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變化?首先,在供應端,隨著人口老齡化,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就業壓力逐漸減輕,盡管養老成為社會新的難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1年我國人口總量及結構變化情況》顯示,2011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另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2010年中國的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20歲至29歲年輕勞動力的規模卻縮減了近15%。由此不難判斷,中國人口紅利拐點正好在最近兩輪經濟周期之間出現,減輕了就業人口的供應壓力。從需求端來看,歐美經濟疲軟、人民幣升值加上要素成本的剛性上升,極大削弱了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崗位的需求,但取而代之,國內服務業發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中小企業扶持政策,以及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使得經濟下滑周期,就業市場還能在相對較高水准尋找到均衡。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中部增加9%,西部增加14%,中西部地區成為拉動新增就業增長的主力。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2008年以來企業整體負債率上升、利潤率下降,勞動者收入增速有放緩的跡象。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3%和17.3%,較一季度分別放緩0.8個和0.2個百分點。而來自各省公布的2012年企業工資指導線也顯示,14個省中有6個省份基准線下調,5省份基准線“零增長”,隻有兩個省份基准線上漲。根據一般經驗,工資增速是領先失業率的先行指標,就業市場在本次經濟下滑中是否真正經受住考驗,還有待觀察。
相較2008年,國內就業市場還呈現出年輕人失業率上升的特點。據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城鎮失業報告》,21歲-25歲青年勞動者失業率高達9.6%,小學畢業勞動者失業率僅4.2%,而大學生則高達16.4%,遠遠超出平均水平。如果將之與80年代出生率下降導致當前新增就業人口減少的情況對比分析,似乎可以看出,經濟下滑對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影響更大。從海外情況看,年輕人失業已經成為廣泛的社會難題。8月份,歐元區年輕人失業率升至23.3%,該項數據在希臘、西班牙更高達驚人的58%和54.2%。同樣,美國也面臨年輕人、黑人失業率高企的問題,但恰恰這類失業群體更容易影響社會穩定。
面對國內就業市場這些新的變化,政策該如何拿捏?筆者認為,首先,應把握好張弛有度的原則。失業率沒有大幅上升,說明勞動力供求格局在某種程度已得到改善,就業市場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提高了,因而宏觀政策上,應繼續堅持“寬財政、穩貨幣”的組合,不可貿然採取激進的措施,但要密切觀察工資收入增速下降對失業率的傳導,留足彈藥,做好應對未來可能的去產能、去杠杆、去全球化情形下,經濟長時期處於較低水平增長的准備。
其次,針對年輕人失業率上升的問題,應輔以更精細化的就業促進措施。比如,通過金融、財稅方面的優惠政策,定向支持更符合新一代年輕人特點的文化、科技以及高端服務行業發展。鼓勵年輕人自主創業,著力挖掘中小微型企業帶動就業的潛力。完善政府公共職能,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新一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創造條件。而對於大學生就業困難,則應做好重點疏導,進一步改進完善教育體制,以更貼近市場需求。
(來源:証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