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剛剛拉開大幕,有關房子的新聞已充斥報端:北京市調整公積金二套房貸款標准,住建部將研究調控長效機制納入重點工作……一切跡象表明,房,還是2013年的關鍵詞。
有關房子的爭議同樣層出不窮,近日,旅美學者薛涌撰文表示,中國土地資源緊缺,一般人在中國就要住小房。年輕人更不應“惟房是從”,失去奮斗的精神。薛涌鼓勵國內長輩應大膽訓誡后輩:“年輕人,憑什麼輪到你住大房子?”
國內年輕人是否太看重房子的價值?面對不斷高漲的房價,在2013年裡,房子會是年輕人的心病嗎?
“難道我們不是吃了幾十年的苦,
甚至幾代人在北京打拼才有的房子?”
年輕人不應住大房子,這觀點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這一次換了角度——旅美學者薛涌撰文以個人經歷為例,講述了一個年輕人應該如何奮斗。據文章介紹,薛涌在留日和留美學習過程中,居住條件均不甚理想。在43歲以前基本屬於“蝸居”一族。國外年輕人也很少以擁有住房作為是否“有尊嚴”的標准,過度看重住房在美國社會甚至會讓人覺得“有點神經病”。
這一角度並不算新穎,國內早有各界人士憶苦思甜——“80后”的父輩都曾“蝸居”,婚后住集體宿舍,在大雜院私搭亂建隻為一張床均是正常現象。為何到了如今,年輕人的價值觀全變了?
張思成(58歲,國企員工,20世紀90年代分房):
房子變成大家都關注的話題,其實也就是這幾年的事兒。也不是說原來房子就不重要,隻不過在老百姓心裡的位置,發生了挺大的變化。
比如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誰家有自己的房子,住的不是宿舍就是公房。有私房的是極少數,而且因為時代的原因,有房的人未必覺得有多自豪。那時候的人講奉獻,人們心中壓根兒就沒有“我得有套房”的意識﹔談對象,也沒人拿房子作為衡量標准,那時候講的是革命精神、思想端正,什麼“丈母娘剛需”更沒影兒了。
當然了,你要是能住單身宿舍,說明你還是有點兒本事的。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事情開始有變化了,分房爭得面紅耳赤的有的是。房子開始成為一個量化的標准,但那時候房子的量化是大小,不是價錢。比如處長分多少平方米、科長分多少平方米,都是有數的。我也是在那個年代分了房,之后因為職位調整,換過好幾次房子,住房條件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
到了這幾年,房子不光是大小的問題了,還主要是貴賤。年輕人有房才能結婚,沒房就是沒本事,基本都畫等號了。
趙楚(68歲,已退休,沒分過房,因拆遷獲得住房):
不能說年輕人就沒有資格住大房子,現在年輕人有本事的很多,一年掙幾百萬的都有,人家比我們更有資格住大房子呢。不過絕大多數人確實得有個奮斗的過程,現在的小孩還沒工作,先琢磨得掙多少錢,怎麼給花了。說實在的,作為老人我不太能理解。我們為國家工作了一輩子,也沒要求啥,像我趕上企業不景氣,連房子都沒分到,不也過了一輩子?
我現在也上網,看到很多年輕人認為我們這些是既得利益者,心裡其實很委屈。難道我們不是吃了幾十年的苦,甚至幾代人在北京打拼才有的房子?
批注
孩子,還沒輪到你
不管一個社會多麼富裕,從底層奮斗,從一無所有的起點奮斗還是“王道”。失去了這種精神,社會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這倒讓我想起美國一位專欄作家說的一句話:“所有的中年成功者,如果可能的話,都願意以自己所有的成就和金錢去換回當年那窮困潦倒的蝸居生活。”年輕時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對這種東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在我看來,國內當長輩的應該大膽地對后生訓誡:孩子,還沒輪到你。要什麼,自己去掙!
——薛涌(旅美學者)
“年輕人說我想要大房子,
潛台詞可能是想要換個好工作”
不到30年,房子怎麼就成了社會地位的准繩?一言以蔽之:房貴。
因為貴,是否擁有住房成為個人資產的鴻溝﹔因為貴,是否擁有住房成為個人能力的象征﹔因為貴,是否擁有住房甚至成為一個人能否在未來坦然生活的分界線。
朱宇(80后,私企員工,2010年買房):
我2010年買的房,貸款100萬,家裡人出了100萬。買的也算不上大房子,不到100平方米,在北五環邊上。小聲說,不是我非要房子,是老婆非要房子,沒房子不結婚,你說咋辦?
當然了,兩年過去了,我隻能說老婆大人真是英明,要是當時不買,現在想買都買不起了,網上有人說“買房要聽女人的”,雖是笑話,但也不是沒有道理。回頭看看,當年不顧一切四處借錢買房的人,最后都享受到了實惠。
我覺得年輕人並不是非要大房子,現在房子是個象征,大家都拿房子說事而已。一個年輕人說我想要大房子,潛台詞可能是想要換個好工作,或者說我想有更多保障。單純用這一點批判年輕人沒有進取心不全面。
30歲,就實現夢想
中國的傳統習慣讓大家不得不買房,所以年輕人購房比例居高。也就是說,在中國40歲以下的購房比例接近於60%至70%,這個比例在全世界都沒有過,原因就在於中國的房子太便宜了,原因也在於中國有一個巨大的50年左右的福利分房制度,所以讓大家更願意把擁有私有住房來作為自己的夢想。
在美國有一套房有一部車是夢想,如果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都稱之為夢想,在中國30歲左右的人就實現了這一夢想,應該說中國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已經遠遠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或者很多很多的發達國家。
——任志強(著名地產“大炮”)
“辛苦讀了20年書,進了個收入不錯的企業,但抬頭一看,房子仍然遙不可及”
到底是80后急著買房導致房價上漲過快,還是房價上漲過快導致中國80后急著買房?網絡上,有網友提問尖銳。
已有人用實際行動做出回答,當房子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有人選擇逃離。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北京市暫住人口比2010年減少了60萬人,有媒體將其解讀為過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和日益提高的二三線城市生活水平,正催促年輕人逃離北京。
王女士(2012年碩士畢業,進入一家大型外企工作):
去年我和男朋友本來想買房,但是到了最后一刻卻不得不放棄。賣房人一夜之間反悔,坐地起價20萬,一天漲了10%,超出我們能承擔的極限了。我知道自己剛剛畢業就想買房有點兒著急,但是房價按照這個速度上漲,我懷疑我的收入還有沒有機會買房。再漲,我就隻能逃離北京。
我確實有一種急躁的情緒,但這種情緒不是因為我沒有房子,而是因為我看不到希望。我一個農村孩子,辛辛苦苦讀了20年的書,進了一個收入算不錯的企業,但抬頭一看,房子仍然遙不可及,就算搭上我父母的錢也是一樣。再看看隻比我早畢業幾年,能力、收入甚至不如我的人卻住著房子,說心理平衡那都是假的。
換句話說,房價不是不能漲,但如果這個城市想留下我們這些年輕人,就要給我們以希望,別房價上漲了,連我們的希望都“漲停”了。
畢業就買房
市場有問題
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開始急著買房子,我就很好奇,“你們畢業兩三年,怎麼買得起房子呢?”他就講了:“自己這個錢是很有限的,一般男方家裡拿些錢,女方家裡拿些錢,付首付,再按揭貸款買房子。”我說:“你們剛畢業兩三年准備結婚啊?”他說:“得兩三年之后呢。”我說:“你結婚的時候再買房子也來得及啊。”他說:“擔心到結婚的時候房子買不起。”你看,很多人是因為怕遲買房子買不起了,我一聽就知道這個市場有問題了。
——王石(萬科董事會主席)
展望
2013
誰能阻擋
房價的腳步?
調控政策
已堅持數年的調控政策,將面臨更嚴峻的一年——一方面,調控政策沒有真正拖住房價的腳步,卻引發調控是否公平的質疑﹔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變相突破調控,引發調控政策尊嚴問題。
2012年年末,住建部官方再次發聲,堅持樓市調控不動搖,給人們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2013年1月6日,有媒體透露,住建部已經將“配合有關部門,加緊對建立金融、財稅等手段為主的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進行研究”作為該部門2013年將要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樓市調控政策是否能夠抑制投機需求,穩定房價仍是懸念。此外,房產稅能否成為樓市調控的新一環,也是公眾關注焦點。
保障房建設
截至2012年12月底,北京市新開工建設、收購各類保障性住房16.3萬套,竣工8萬套、配租配售4.52萬套,超額完成既定目標。
據媒體報道,2013年還是“保障年”,各類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將繼續加快。
房價無論如何變化,有一結論基本被公眾接受——房價最終由供求關系確定,因此,解決“供”的問題,才能解決房價上漲的根源。在此過程中,加快保障房建設將是重要一環。不過,就現行保障房制度而言,絕大多數年輕人無法直接從保障房建設中得到實惠。
主筆: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