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除了通過農村合作社等形式產銷對接,各地還在採取積極培育流通企業、健全保險制度等方式,防范農產品賣難風險。
從玉米到馬鈴薯,從洋蔥到生姜,農產品區域性的賣難、買貴現象年年上演?面對風雲變幻的市場,農民們種什麼好像都沒把握。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認為,發達經濟體給予農民的保險政策,能夠有效減少風險。
王斌:西方農民比如今年受了災,或者賣不掉,他不著急,他可以保本甚至有一定的收益。中國的農民如果碰到大的風險賣不出去,他就血本無歸,投入都收不回來,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如何防止農產品價格“過山車”般波動?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表示,將做大做強中間環節的流通企業,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確保市場穩定。
姜增偉:除了政府進行儲備,還可以考慮以經營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儲備,同時還要建立價格的調節制度。通過政府的儲備,規避或者降低市場突發的情況變化帶來的市場產品產銷的銜接和短時期內價格大漲大落的風險。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李春生表示,今年將加快在主銷區和集散地建設一批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
李春生:要建設規范化、便利化的農貿市場、菜市場、社區菜店、生鮮超市,推動多種形式產銷對接,力爭在搞活農產品流通、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記者陳亮)
(責任編輯:聶叢笑、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