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供電段駟馬橋水廠職工正在檢查水質消毒情況。 胡志強 攝
成都供電段駟馬橋水廠過濾、沉澱工作區。 胡志強 攝
中新網成都2月6日電 (夏永靜)春運40天,成都火車北站每天始發旅客列車100多趟,日發送旅客10多萬人。為數眾多的旅客在列車上的飲用水,是如何保質保量的?
2月6日,記者走進成都鐵路局成都供電段駟馬橋給水工區,解密列車飲用水水質,走近奮戰在列車飲用水安全隱蔽戰線上的“安全衛士”。
當日上午,記者從成都火車北站出發,乘坐工程搶險車一路飛馳,半小時后到達位於成都市成華區升仙湖北路68號駟馬橋給水工區。沿途高樓林立,升仙湖突然撞開一片水清樹翠的開闊地,湖光天色融為一體,很美。
“我們在沙河的羊子山地段設的取水口,沙河是岷江的分支,那裡的水質比升仙湖的水質好。”成都北供電車間黨支部書記鄔本能介紹,沙河穿成都市城區而過,取水口位於沙河的上游。
走進駟馬橋給水工區,說是鐵路工區,其實就是鐵路自辦的自來水廠。工區佔地300多畝,設泵房、沉澱池、清水池,每日生產飲用水3萬多噸。工區現員22人,實行晝夜三班倒。
“我們的設備設施與地方自來水廠一樣,不一樣的是我們優先保証火車站、旅客列車用水。”工長劉航一語道明給水工區的存在意義。
據了解,每趟旅客列車一次注滿水箱至少需100多噸水。春運期間,成都火車北站始發旅客列車每天有100多趟,最多時每天有130多趟,需飲用水至少1萬噸以上。
劉工長說:“保証水量沒問題,重要的是保証水質。”在源水生態池前,劉工長指著水池裡的魚介紹,除了在羊子山取水口設有水源檢測員外,它們就是我們的“水下間諜”:它們翻肚子,我們就立即採取行動。
走進沉澱池偌大的廠房,大大小小、水泥壘成的水池有10多個。一路走過去,劉工長逐一介紹混合區、淨水劑反應區、沉澱區、儲水區的功能。河水從沉澱池出來變成一汪湛藍的清水,然后進入液氯消毒程序。
在余氯監測房裡,一名身著藍色制服的職工正手拿玻璃試管做人工余氯實驗,牆上挂著西門子余氯監測儀。職工笑著說:“氯起消毒作用,但水裡殘留超標對人體便有害。手工和儀器兩種監測方式都在用,這樣更保險!”
據了解,春運開始以來,水質監控關鍵環節從1小時巡視監測改為半小時巡視監測,並對出廠水質濁度執行更嚴的標准,標准是3度以下便可,而工區出廠水質一般保持在1.5度左右。
“旅途中,旅客的腸胃免疫力不比平時。水質越好,旅客的旅途健康更有保障。”劉工長說。
記者細數,河水要經過6道工序才能變成旅客列車飲用水,而面對河水突發嚴重污染情況,工區還有3項應急措施:一是關掉水源閥,計算庫存水數量,優先確保車站和旅客列車供水。二是蓄水不夠用時,請求地方消防部門支援。三是協調地方政府引入水源。(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