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翅是講究面子的飲食文化 “禁食”尚需努力--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吃魚翅是講究面子的飲食文化 “禁食”尚需努力

2013年02月18日10:33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吃魚翅會危害鯊魚生存和海洋生態平衡。

  英國《衛報》14日一篇報道指責中國人利誘非洲莫桑比克漁民捕鯊取鰭,並為他們提供改良漁網,致使莫沿海生態環境遭殃。報道借魚翅之題重彈中國生態威脅論之老調,但消費魚翅危害鯊魚生存及海洋生態,畢竟是個苦澀的事實。

  中國的傳統是民以食為天,物以稀為貴。吃不僅是內容,是文化,是社會交際手段,也是身份、地位與財富的外在象征。能吃到別人吃不到或者吃不起的,倍覺有面子,食物的味道和營養反被忽略。

  這種講究面子的飲食文化,一大標志便是一碗又一碗魚翅羹。實干興邦,不僅需要不尚空談,也需要改變重表不重裡的講面子風氣。

  細說起來,食用魚翅對個人、對國家、對海洋生態均有害無益。對個人,一來假魚翅充斥市場,春節前浙江進行的調查顯示,魚翅九成以上造假,不少魚翅甚至用有毒的“魚翅精”調料做成。二來在工業化的時代,真魚翅對人體同樣有害。早有研究証明,鯊魚位居海洋食物鏈最上端,體內重金屬累積嚴重並集中在鰭部,真魚翅中水銀和鉛含量均大大超標。

  舌尖上的腐敗

  對國家而言,在內,魚翅屬於奢侈消費,主要針對市場除了大款,就是公款。作為“舌尖上的頂級腐敗”,已不知敗壞了多少官場風氣。在外,從斯裡蘭卡到厄瓜多爾再到非洲沿海,時不時冒出中國人吃魚翅給鯊魚及海洋生態平衡帶來災難的報道。“全球第一大魚翅進口國”這頂不光彩的帽子一日不摘,中國國際形象便受損一日。區區一碗魚翅,不僅涉及對海洋生態的破壞,還損害中國和中國人的道德形象。鯊魚體大,許多漁民往往割鰭后把鯊魚扔回大海。但鯊魚被割鰭,猶如大象失去象牙,無法繼續生存。國際輿論普遍將矛頭對准終端市場的中國。道理很難反駁:沒有買賣,何來殺戮?多少中國人不辭艱辛地為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添磚加瓦,但一碗魚翅羹便能毀掉一間“形象樣品房”。

  為國民健康,為國家形象,為海洋公益,中國都應大張旗鼓地抵制魚翅。舌尖上的美味中國,應該同時是健康的、環保的、有公共道德感和責任感的美麗中國。

(來源:廣州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