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轉變發展方式要擴大消費 須改善收入分配結構--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新聞>>宏觀

學者:轉變發展方式要擴大消費 須改善收入分配結構

楊瑞龍

2013年02月21日07: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收入分配改革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學術論苑)  

  國務院轉發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這要求我們深入研究收入分配改革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聯系,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通過收入分配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擴大消費

  內外需失衡、投資與消費失衡,經濟增長過於依靠外需和投資拉動,是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和重要任務。

  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具有不同的微觀行為基礎和影響因素,呈現不同的動態特征。消費行為的穩定性較高,投資和淨出口的穩定性較低。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增長的波動性必然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波動性。過於倚重投資和淨出口等內在穩定性較低的拉動力,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穩定性下降,面對外需沖擊的脆弱性升高。這是我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主要原因。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意味著世界經濟從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以超前消費、高貿易赤字與金融創新為主要特征的美國模式,以高投資、高出口、高儲蓄(低消費)為主要特征的中國模式,以高福利為主要特征的歐洲模式,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全球性的結構大調整不僅導致我國外需持續下滑,而且通過對國際分工模式、國際利益分配方式、國際投資及貿易格局的沖擊,使我國經濟面臨速度、結構與模式的多重沖擊。如果我國經濟依然沿著高投資、高出口、低消費的路徑前行,就難以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決定了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基礎上。

  擴大消費須改善收入分配結構

  經濟增長過於依靠投資和出口,與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高度相關。在高投資的增長模式下,資本密集度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創造效應下降,這表現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就業增長滯后於經濟總量擴張。由於各地鼓勵投資政策和體制的影響,資本收益率持續偏高。在此背景下,勞動工資的上升引發普遍的資本替代勞動現象,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投資動機。這不僅導致經濟增長的就業創造效應進一步下降,而且制約勞動收入的上升。在就業創造效應和勞動收入增長效應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隻能通過提高增長速度來抑制失業問題的加劇,並維持必要的居民收入增長。由此導致我國經濟對高增長速度的嚴重依賴。對高速度的依賴又會加劇產能過剩、經濟結構扭曲、資源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因而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改變投資和出口佔比過高、消費佔比過低的失衡狀況,必須提高消費率。目前發達國家的家庭消費率高於80%,印度的家庭消費率也高於60%,而我國的家庭消費率不足40%。因此,我國提升消費率空間巨大。計量分析表明,我國消費率每提高1%,將帶動GDP增速提高1.5%—2.7%。由儲蓄大國、投資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將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第一邊際推動力。

  當前我國消費率低、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一是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以及城鄉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邊際消費傾向。即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增加的收入主要集中在收入高而消費傾向較低的少數人群,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也很難提高。二是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偏低,這直接制約了消費需求擴大。因此,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是擴大消費的基礎。

  收入分配結構受制於經濟發展方式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生產決定分配。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比例不斷下降,根源在於偏重於投資和生產的經濟發展方式。過去,為了實現經濟趕超,總量擴張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由於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面臨較多的約束和不確定性,增加投資就成為推動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的首要選擇。而片面增加投資通常要以要素市場價格扭曲為代價,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成本被壓低。這樣,企業可以保持較高的利潤率,而企業收益大部分又用於投資。在投資擴張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獲得較高的稅收收入﹔另一方面由於掌握部分資源控制權,可以通過資源釋放(例如土地供應)增加收入。而勞動力由於供大於求、戶籍制度限制等因素,其收入增長長期滯后,影響居民消費率的提升。收入分配向企業和政府傾斜,意味著國民總收入中越來越大的部分成為資本積累的來源。

  與偏重於投資和生產的經濟發展方式相適應,行政手段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過大。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利用利率管制可以影響不同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成本。利用行業進入壁壘,可以影響特定行業的競爭和資本收益率。利用對生產、投資和出口的政策性補貼,可以改變資本形成成本和資本收益率。借助這些行政性手段,一方面能夠增加儲蓄,使資本積累有充足的來源﹔另一方面能夠維持較高的資本收益率,使企業具有強烈的投資動機。這種資源配置格局使投資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高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再依靠出口緩解產能過剩﹔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消費能力不足,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投資和出口。

  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需要平衡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分配關系。然而,在既定的經濟發展方式下,各地為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招商引資、推動發展的政策措施更多地向資本傾斜,強化了勞動與資本地位的不對等。這與要素市場扭曲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制約了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佔比的提高。有利於資本積累的生產性財政體制,使得地方政府在國民收入再分配方面難有作為。也就是說,在現有投資結構和增長路徑下,僅僅通過收入分配改革來解決擴大消費問題,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以政府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事實上,無論收入分配結構、總供給結構還是總需求結構,都根植於經濟發展方式。隻有通過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收入分配改革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居民收入才能持續穩定增長,消費需求才能成為經濟發展越來越強勁的動力。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是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優化投資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關鍵在於更多地運用市場之手推動投資結構調整和投資領域拓展,即推動產業發展從傳統低效、過於依賴出口市場的領域轉向創新高效、適應國內消費需求的領域。也就是說,隻有供求關系在市場價格機制中得到真實體現,使市場價格信號真實反映投資成本和收益,才能使經濟增長更多地源自國內消費和科技創新。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非常依賴政府改革,因為要素市場價格扭曲、一些行業存在的行政性壟斷、投資領域限制等都與政府改革直接相關。應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特別是通過深化政府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孫博洋、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