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貨幣超發未必成立,錢為啥變“毛”了?--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人民財評

人民財評:貨幣超發未必成立,錢為啥變“毛”了?

劉先雲

2013年02月21日08:08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就在國際社會關注西方國家大肆印鈔是否引發“貨幣戰爭”的時候,有關“中國M2接近百萬億,M2/GDP全球最高”的報道也引起 “貨幣超發”的討論。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97.42萬億元,接近百萬億大關。M2與GDP之比高達188%,創下歷史新高,而同期美國M2/GDP的比例為63%。而且我國貨幣存量已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成為全球貨幣存量第一大國。

關注經濟體中的貨幣數量無疑是必要的,但完全用M2/GDP水平來衡量一個國家流動性的寬鬆程度並不合理。最基本的是,目前各國廣義貨幣統計口徑並不一致,這決定了不能簡單進行橫向比較。一般認為,我國M2的統計口徑要遠遠寬於國外。

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國的發展階段和融資結構等與發達國家不同,這也決定了不能以M2和GDP之比來衡量中國貨幣是否超發。

首先,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更多的貨幣。比如,住分配的貨幣化改革,實物分房變為了補貼,還有自然資源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等,都會導致流通中貨幣需求量的增速高於經濟增速,M2/GDP隨之上升。

其次,研究還表明,M2/GDP的合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社會融資結構和金融市場效率。通常講,以銀行間接融資的為主導的國家,M2/GDP數值會相對較高,而以券、股市直接融資為主導的國家,M2/GDP往往較低。

同時,發達國家金融創新活躍,一些具有貨幣職能的金融工具並未統計進入貨幣供應量。此外,西方發達的金融市場還可以加快貨幣流通速度,減少對流通中貨幣的需要,這些都決定了其M2/GDP之比會相對較低。

盡管我國“貨幣超發”之說不盡合理,但流動性相對寬鬆的現象仍然值得關注。近些年國際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局面確實存在,也造成了較大的通脹壓力。近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保持了較高上漲幅度,老百姓通常會說“錢毛了”,這其中不排除有流動性相對過剩的影響。此外,我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更是出現飆升,房價漲幅大大高於居民消費物價漲幅。而房價未能納入消費物價的統計,由此也使得我國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流動性過剩帶來的負面沖擊。

中國貨幣創造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機制,外匯佔款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貿易和資本雙順差的大幅增長和強制結售匯制度,大大改變了我國貨幣創造的機制。為防止基礎貨幣的過度釋放和由此帶來的通脹壓力,央行又不斷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資金。

2012年4月1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表示,我國實行多年的強制結售匯制度已退出歷史舞台,企業和個人可自主保留外匯收入。應該說,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取消,已經使得我國M2的增速大大放緩。2012年,我國M2增速為13.8%,增速低於年初制定的14%的目標,更低於此前20%以上的增速。通常來講,為促進經濟增長、防止通貨緊縮,M2的增長應略高於GDP的增長,目前M2的增速已回歸較為合理的水平。

往日財評:

人民財評:30萬元買房變500萬,樓市還會演繹多少傳奇?

(責任編輯:譚樹森、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