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金飯碗 不忘憂未來(蹲點·沉下去,觀察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③)--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煤還能再挖30年,山東濟寧就未雨綢繆提前“鋪路”

捧著金飯碗 不忘憂未來(蹲點·沉下去,觀察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③)

卞民德

2013年02月22日05: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圖為利用採煤塌陷地建起的太陽能光伏電站。

  本報記者 卞民德攝

  資源型城市尚未面臨衰竭危機之時,未雨綢繆謀劃轉型,可能會面臨多重利益博弈,傳統產業影響力還在,部分干部感受不到緊迫性,難免有過了這一任再說的想法。山東濟寧克服這種政治惰性,在煤炭資源旺採期主動謀劃轉型,通過考核指揮棒來促進干部的思想轉型,以科技創新催生的經濟增量來擺脫城市的資源依賴症,成效初顯,但進一步改革還需要考慮更宏觀的政策支持。

  ——編 者

  礦未竭,為何急著轉型?

  地上地下矛盾突出,轉得越早成本越小、機會越多

  孔孟之鄉,運河古城。這些散發著歷史文化氣息的詞匯,濟寧集於一身。但這座城市,還有外人不甚了解的一面:煤炭資源重地。其國土總面積的36.7%含煤,年產量8000萬噸左右。僅“十五”以來,濟寧市就累計輸出原煤6億噸、電2300億千瓦時。

  濟寧城區面積不大,有人曾這樣比喻,市中區像是“蛋黃”,被“蛋清”任城區四面環抱,城市發展好似“在雞蛋殼裡做道場”。最主要的原因,是城鎮新增建設用地大多壓煤。

  “到2030年,濟寧市城市用地規模將達到160平方公裡,用地區域總體含煤面積約120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75%。”濟寧市煤炭局副局長侯馨芳說,地上地下的矛盾非常突出,已經制約了城市化進程。

  常年的煤炭開採也帶來了大量的塌陷地。在位於北湖生態新城區內的南陽湖農場,兩種景象涇渭分明:一邊是經過治理且已復耕的4000畝土地上,麥苗泛著些許綠意﹔一邊是大片結了薄冰的水面,比路面要低出一米多。“最深處有將近6米,基本上無法再修復成農田。”城區國土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孫繼先說,“治理成本很高,修復一畝地需要1萬元左右,而且很難保証全部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據統計,濟寧市目前已有採煤塌陷地40萬畝,並且以每年3萬畝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塌陷地面積將增加到70萬畝。與此同時,61個村庄的10萬居民被迫搬遷,預計到2040年需搬遷村庄514個,涉及人口60萬。由此帶來的農民后續生活保障,更是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礦產開採還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2011年,全市礦區工業廢渣堆積量超過3000萬噸,佔壓土地2000多畝﹔發電企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6萬噸,粉煤灰達500萬噸﹔年外排煤礦廢水5200萬立方米。濟寧市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嚴重。

  “全市煤電企業佔工業企業稅收的70%,利稅過億元的工業企業中煤電企業就有32家,佔到56.1%。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差。”作為市長,梅永紅最清楚濟寧的“家底”,更憂心濟寧的未來。“按目前的開採規模測算,30年后大部分礦井資源將枯竭,如果不未雨綢繆,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礦竭城衰的困境。趁著還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實力,轉型的成本更小、機會也更多。”

  多年依賴症,如何擺脫?

  通過考核改“資源觀”,以科技創新做經濟增量

  鄒城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工業因煤而興,整體實力因煤而強。“要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新規劃配置資源,分類發展,這樣才能打破轉型的僵局,讓干部群眾擺脫‘有煤則喜、無煤則憂’的‘煤炭依賴症’。”鄒城市委書記張勝明說。

  鄒城市香城鎮鎮長梁超剛剛到任不久,就帶著村干部們挨個村子觀摩評比。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再也不用擔心完不成招商引資任務。鄒城市對他的考核,更側重農林、綠化、生態等指標。

  “考核是個導向,也是最有效的指揮棒,我們山區鎮怎麼抓工業,也比不過平原鎮,起跑線不一樣,積極性就會受影響。”梁超認為,城市轉型畢竟不能完全寄托在工業上,而是要全面、協調發展。“思路更清晰了,隻要努力干就行。也不是說不能搞工業,你引進的工業企業可以安排到工業主導型的區域,招商鎮和落地鎮稅收共享。”

  其實,早在2007年7月,濟寧市就在想方設法破除老舊的“資源觀”。在科學發展觀現場觀摩會上,時任市委書記孫守剛提出:凡是煤炭企業項目,一個都不看。緊接著,濟寧市開展了為期3年的思想大解放活動。在各級干部群眾的腦海裡,資源、產業和增長的關系漸漸變得清晰,制約轉型發展的思想障礙越來越小。一些老牌的煤炭企業,也在政策鼓勵引導下做起了非煤產業的文章。

  山東兗礦輕合金有限公司兩年前建廠時,招聘變成了招生。入廠的300多人先是到洛陽學習了近兩年,其中還有15人被送到德國進修。48歲的副總政工師王昭舜笑言,自己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煤礦工作,對電鋁產業一竅不通。“對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學起來真不容易,光術語就有好幾百,很多都是我在給別人作介紹時才記住的。”

  在轉型過程中,濟寧市意識到:僅有資本和項目遠遠不夠,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這一現代生產要素的充分投入和積累。2012年,濟寧市制定出台了扶持千百億工業企業發展政策,投資560億元實施了100個重大技改項目,新建重點實驗室和院士工作站15個,吸引14個高水平研發團隊入駐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

  “資源型城市轉型,必須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來支撐和牽引。”市委書記馬平昌認為,一個地方要快速壯大經濟實力和財政實力,必須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各種利益博弈,如何協調?

  隻靠地方自覺不夠,資源型城市有必要特殊對待

  一克重的羊毛,能被拉細拉長成多少米的紗?

  在山東如意集團,這個答案是500米。此前,由意大利人保持的世界紀錄是180米。憑借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山東如意集團獲得了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紡織界紡紗技術領域獲得的最高獎項。

  “無論行業怎麼變化,我們都堅持走科技創新的路,而且一直專心做紡織,這完全是一種自覺的心態。”集團副總裁宇恆星說,雖然公司也有房地產等產業,但95%的銷售收入來自於紡織和服裝。

  如意集團的成功,只是濟寧市城市轉型的一個縮影。它所在的濟寧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被喻為產業轉型的希望所在。2012年,全區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佔到了工業比重的90%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了45%。

  經過5年努力,濟寧市的城市轉型初見成效: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上升到56%,超過煤電產業佔據主導地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萬元GDP能耗下降23%﹔濟寧市兩次代表山東省參加國務院對淮河流域治污的考核,均榮獲第一名﹔“一城四區”的城市框架全面拉開,中心城區建成面積由2007年的60平方公裡增加到117.5平方公裡,人口由60萬人增加到102.4萬人。

  “雖然一些指標看起來與其他地區還有著較大的差距,但如果考慮當地的資源和產業背景,這樣的一份答卷已經很不容易。”濟寧市發改委副主任董亞寧表示,城市轉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濟寧市正在爭取列入國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試點范圍。對於這個城市而言,轉型依然面臨著諸多的困難。這其中,既有來自當地干部群眾的認識局限,也有現行體制下國家政策層面的束縛。

  比如對城市壓煤問題,濟寧市曾算過一筆賬:按照現在的煤炭價格,挖塌一畝地帶來的毛利僅有100萬元,而如果將這一畝地騰出來搞城市建設,僅地價就達200萬元,開發后帶來的持續收益以及就業等社會效益更是難以估量。是先挖煤還是先建設,孰輕孰重,顯然值得進一步考量。

  “僅僅依靠地方的自覺遠遠不夠,必須要獲得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梅永紅說,“比如接續產業的培育壯大、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採煤塌陷地的治理、地方與煤企的利益平衡,以及財稅政策的調整等方面,都需要國家和省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必要把資源型城市特殊對待,鼓勵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責任編輯:潘旭海(實習)、蘇楠)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