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參加該中心主辦的“經濟每月談”時表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在於解決好“三農”問題,關鍵是在農業現代化上有所突破。
鄭新立表示,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滯后於城市化,而城市化的進程又滯后於工業化。我國農村人均純收入隻有城市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我們要想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城鄉收入差距停留在這樣的大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鄭新立指出,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隻有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28%,農業增加值佔G D P的比例是10%多一點兒,而農業勞動力的佔比達到36%。36%的勞動力創造了10%的G D P。這就決定了農民的收入同城市的收入,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收入和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鄭新立進一步指出,現在農村仍然居住著近7億人口,種地的勞動力還有2 .8億人,2.8億人種了18億畝耕地,平均一個勞動力隻能種6畝4分地。大量的勞動剩余,造成勞動生產率低下,這就決定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
鄭新立表示,能不能夠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看我們在農業現代化上能否有所突破。農業現代化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城市能不能夠吸納,進城的農民工能不能夠真正市民化,像現在有戶籍的城裡人一樣能夠享受到共同的公共服務。這是未來十年我們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鄭新立強調,加快農業現代化要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現代化。“去年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已經超過1萬億元,但平均到7億農民頭上一個人平均1千塊錢,所以完全依靠財政的投入不可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隻能靠引入社會資金,培育新型的農業投資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等。通過培育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來發展集約性的現代化農業,把農業勞動力能夠解放出來”。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