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孕婦新手段:40萬元換非洲籍赴港生子(圖)--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雙非"孕婦新手段:40萬元換非洲籍赴港生子(圖)

2013年02月22日10:20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40萬元換非洲籍赴港生子

如今的香港醫院中已經很難見到內地的孕婦。

  香港“零雙非”政策長期化 有內地孕婦假結婚赴港產子被判監禁12個月

  去年“雙非”嬰兒銳減25%

  同期返港讀書學童增27%

  1月份,香港特首梁振英宣布,停止接受內地“雙非”孕婦的分娩預約政策見效,決定長期維持“雙非”孕婦來港生育零配額的做法。自此,“零雙非”政策從去年4月提出以來,從突如其來的“一刀切”,到成為一項長期政策,已經塵埃落定。

  “雙非”或將成為歷史。但對於從1998年開始,過去15年間,在香港出生超20萬的“雙非”兒童與他們的家長來說,生活仍將繼續。香港教育局1月表示,2012年跨境學童人數增加了27%。從2014年起,香港或將迎來“雙非”兒童的返港讀書高峰。

  在寸土寸金地,“港生一代”從母嬰服務到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的博弈,都將不可避免。

  令行禁止:

  熱潮平息 暗流涌動

  香港醫院依然歡迎符合資質內地孕婦

  港政府打擊 “雙非”嬰兒減少25%

  4月,孕婦陳佩婷將在香港產下第二個孩子。但生產前后她在監獄,而不是醫院。

  早在去年年底,陳佩婷就獲得了位於青山道的寶血醫院(明愛)婦產科的“預約分娩服務確認書”。然而,在春節前一周,這名28歲、居住在珠海的家庭主婦,因被懷疑與89歲的香港人假結婚,被香港法院判處監禁12月。

  在香港浸信會醫院地下一層婦產中心,相比一年前的2月記者探訪時,辦理“內地孕婦預約証明”的標識仍在,但櫃台前少人問津。醫護人員表示,該院的產婦床位很充裕。對於符合資質的內地孕婦,依舊可以帶好文件資料前來辦理。在2樓產房科和育嬰房,1年前戒備森嚴,嚴防孕婦闖入急診室的場面和產房門口的女保安早已不在。不需要特別登記,來訪者可以進出產房。而在“零雙非”政策下,今年1月香港僅有4例“雙非”孕婦闖急診室事件,其中一例正是發生在浸信會醫院。

  統計數據或許更能說明問題。香港統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相比2011年香港歷史上最多有35736名“雙非”嬰兒出生的年份,去年的雙非嬰兒隻有26715名,減少了25%。這意味香港政府打擊“雙非”,緩解香港孕婦生產難等問題得到了緩解。

  1月發現6宗疑假結婚來港產子

  原本希望赴港產子的准媽媽們一部分轉戰美國,一部分留在內地生產,但依然有部分“雙非”家庭不願放棄任何機會。

  麗麗是一名赴港生子討論群的群主,她長期接觸不少赴港生子的家長。“政策禁止之后,很多人選擇去美國,也隻要十幾萬元,自助的話7萬元就夠了,但有些人會覺得去美國太遠了。”麗麗說。

  麗麗的討論群中,依然有女性在積極備孕,等待著新的機會,希望有一天還能以合法和安全的方式赴港生子。

  沖關成功的並不是沒有。進入香港的途徑很多,陸路口岸、水路口岸和飛機抵港都能讓孕婦進入香港境內,目視檢查也難免有漏網之魚。據麗麗所知,1月份就有兩名孕婦闖關成功,尤其是曾在香港生過孩子的女性,可以辦理探親証在預產期前幾個月前往香港,臨盆之際再前往醫院分娩,醫院不得已必須提供服務,這種辦法的成功率頗高。

  政策的空子也可以鑽。因為“零雙非”僅針對“雙非”家庭,對於“單非”家庭並沒有任何限制。赴港生子可以通過赴港結婚間接實現。香港入境處在1月就發現6宗懷疑“雙非”孕婦假結婚來港產子的個案。

  多部門聯合 港政府不遺余力打擊

  香港政府多次提醒“雙非”孕婦不要輕信中介機構觸犯法律,然而赴港生子的渴望與經濟利益的共同驅動,使得“陳佩婷事件”難免還會有重演。曾經非常活躍的中介機構和人士並沒有因為政策的禁令而放棄,反倒想出了一個又一個新對策。

  除了以上提到的臨盆沖關與假結婚,還有更多相對曲折但依然可行的方法。

  記者隨機詢問了幾家類似機構,都有幾種要價不同的套餐。其中一位江先生,先是詢問產婦結婚與否,隨后告知記者若是已婚者需花費40萬元,未婚者花費26萬元。

  江先生解釋道:“沒結婚的我們就是幫忙找個香港人結婚,如果結婚了就換個國籍,換成非洲的國家,生完了再換回來。”

  據了解,這種做法在香港現有的法規下完全可行。因“零配額”僅針對的是來自內地的“雙非”孕婦,對於持外國護照的孕婦無限制。而且,醫院無權干涉孕婦以何種有效証件登記。早前內地孕婦赴港產子的熱門醫院養和醫院發言人就指出,該院一向接受持有有效外國護照入境之孕婦前往醫院生產,2012年經養和醫院分娩的外籍孕婦較2011年上升53%。

  港媒報道,一批內地孕婦通過中介公司辦理投資移民菲律賓等途徑,近日就有四對內地夫婦結伴到香港公立醫院,要求登記預約分娩服務。隨后他們出示菲律賓護照,並成功預約服務。

  還有更另類的途徑,包括獲取工作簽証赴港生子、申請赴港讀書后生子、投資移民后生子。這些都可由中介公司代辦,在記者獲取的套餐合同等資料中顯示,工作簽証和赴港讀書的專業要求較高,后者入境后取得臨時身份証后便申請休學,然后以港人身份留港產子。而投資移民的套餐開價最高,超過百萬元,其中一百萬元可在香港開設公司,凍結七年。另外20萬元~50萬元不等為產子服務的費用。

  不過,香港政府對以上層出不窮的新招已經有所覺知,為了能夠落實“零雙非”的政策,多個部門聯合監管。“陳佩婷事件”也已經開了治理處罰先例,是香港政府不遺余力打擊的做法。

  “雙非”人生:

  愁了家長苦了孩子

  18萬“雙非”兒童的成長將給香港帶來新挑戰

  入學高峰

  2014年起教育資源或出現緊張

  從幾年前至今,新學期開始,在深圳的深圳灣口岸,一群排隊出入關口的幼兒園孩子總是引人注意。這群孩子是“跨境幼童”,他們天蒙蒙亮就起床從深圳趕去香港上學。而現在這群“跨界幼童”已開始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成長。

  最近3年,香港臨近深圳羅湖和落馬洲口岸的粉嶺、上水等北區學校的幼兒園與小學的學位緊張,考試報名激烈早已不是新聞。

  2月初,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對外表示,雖然已開展“零雙非”政策,但在2018年前,來香港上學的內地跨境兒童數量仍會持續增加。

  香港教育局在本月公布的文件資料顯示,在2012至2013學年,香港跨境的中學生、小學生和幼兒園學童總數接近1.7萬,較上一學年上升了27%,當中約6800人就讀於公營小學。而從2006年至2012年10月出生的“雙非”兒童就有18.3萬,如果按一半的概率推算,這些“雙非”兒童將在21歲前返港居住和入學,那麼從2014年開始,香港教育資源就可能面臨緊張。

  特別是今年9月的新學期,香港北區小學入學的學位空缺是1400個。這將造成大約300個原本居住在北區的學童可能跨區或者回到本區也不能自行擇校。

  外省家長

  不著急返港持續觀望

  “我以為會慢慢停止接收,沒想到這麼快就禁止了。我現在關注會不會再開放。”麗麗承認自己在政策禁止前生下了寶寶,真的很幸運。

  70后的麗麗來自福建省晉江市,農村戶口的她早已經生下了兩個女孩。2010年,麗麗在香港生下了第三個孩子,是一個男孩。這了卻了麗麗甚至全家人的心願,麗麗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且我的兒子以后想生幾個就生幾個。以前信息不發達,如果我早知道可以去香港生,前兩個也去香港生。”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留在自己身邊,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麗麗並不打算讓孩子返港入學。“如果真要回去,可能要到初中。但孩子過去的話我們也過去。”

  她也不擔心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因為上水附近都是深圳人過去的多,那邊的教育資源不是很好,而且還很緊張,因為誰都不願意再往裡走一點,怕遠。”但這不會影響到她的孩子。而在麗麗的老家,沒有深圳那麼嚴格的政策,即使沒有當地戶口,讀書看病都不成問題。

  深港兩地

  跨境讀書優劣家長難分

  在香港讀書好嗎?對於深圳媽媽阿玲來說,這是一個從憧憬期待到迫不得已的選擇。

  31歲的阿玲在深圳從事金融業,她的小兒子在香港出生,女兒則在內地上學。由於兒子在深圳上學要交昂貴的贊助費,而且她也希望孩子能去感受香港的教育氛圍。但阿玲發現,從幼兒園到上大學前,將是一段異常辛苦的歲月。

  阿玲說,首先香港讀書並不像傳說中的全部免費,甚至會比內地正常入學更貴。阿玲算了一筆賬,在幼兒園階段,她的兒子從跨境保姆車交通費、中午飯費以及要另外交的書本和學雜費,每月花費至少要3000多港元到5000港元。

  除了金錢,更煎熬的是精神與時間。為了跨境讀書,家長每天也要跟著孩子早起,即使有兩個保姆照顧,兩個孩子也讓阿玲感到難以應對。

  廣東肇慶的梁燕也會面對這些問題,但她堅持讓兒子回到香港。“我覺得越早去香港接受教育越好,我和老公到時候一起去。”之所以這樣想,梁燕說是出於對未來不能適應香港有所准備,她的一個朋友同樣是“雙非”媽媽,三年前就舉家遷去了香港。“他們在廣東念到小學,然后去香港念中學,現在兒子已經讀中三了。”梁燕發現,即使朋友家的兒子也會講粵語,但在剛到香港學校的時候也被排斥。“同學不想和他說話,打招呼不太理會。‘雙非’的身份很明顯。”梁燕說,“好在相處久了他們就會慢慢被接納。越早去越容易融入。”

  在梁燕看來,身份的歧視倒在其次,主要擔心的還有學習的步伐跟不上。“英語是最大的障礙,其次是教學方式不同,在香港戶外實踐教學為主。越早去越好適應,對以后在香港生活和發展都有利,否則將失去在香港接受教育的效果。”不過,梁燕也提到,父母一定要在身邊,不然缺乏了父母的愛,對孩子的成長得不償失。

  如何分流

  公平便利兼顧仍是難題

  究竟有多少“雙非”兒童將回香港讀書,並沒人知道。但圍繞這些兒童的入學分配的具體措施與爭論早已展開。“跨境學童入學關注組”是位於香港天水圍的9所小學聯合組成的組織。該組織關注跨境學童的數目不斷增加所引起的相關教育問題。

  在組長孔偉成看來,如果從2014年學期開始,在天水圍等香港新界西北地區,設立“跨境學童”專門校區,既能分流龐大的“跨境學童”入學高峰,也能避免與本地生搶學位。孔偉成表示,深圳市南山、福田、皇崗等地與香港的元朗、天水圍距離不遠,但“跨境學童”家長卻都跑到北區上學,而天水圍的學校學位卻空閑。如何兼顧內地與香港家長的擇校需求、交通便利程度等,都是在未來設區派位時需要考慮的。

  據“跨境學童入學關注組”介紹,目前入讀天水圍區域小學的“跨境學童”主要是從皇崗和深圳灣兩個口岸過關,上學的路途時間並不長。跨境校車對幼兒園到小學一至三、四年級的學生服務。最高峰時,每小時有38班。每天,學生從福田口岸集中后,乘坐跨境校車前往皇崗,學生不用下車,而是由深圳和香港的官員上車辦理學童過關手續。從皇崗口岸到天水圍,車程約20分鐘。而從深圳灣,學生則需要步行過關,然后乘坐跨境校車,車程約18分鐘。

  對於這些措施,也有內地家長擔心,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跨境學童”還是需要獨自上學。不如直接就在學校附近租房或買房,選擇到喜歡的學校。

  專家解讀

  應用市場機制來處理“雙非”問題

  “30 年后,香港65 歲及以上的長者將由94 萬人急升至256 萬人,老年社會將為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新的負擔……”今年1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施政報告》提到香港老齡化問題。

  對於停止“雙非”會給香港帶來什麼?為應對老齡化社會而實施的“雙非”效果如何?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程騰歡曾在他主講的《香港的經濟制度》進行課堂分析。一名學生在課堂發言上認為,“雙非”是《基本法》產生的問題,與市場失效無關。也有學生以經濟學角度提供解決方法由香港政府制訂“雙非”孕婦配額,限制“雙非”孕婦數目,確保本港的醫療系統有足夠的資源照顧本地需要。建議香港政府為“雙非”孕婦配額“定價”,以市場原則分配。

  在程騰歡看來,應用市場機制,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處理“雙非”問題。他認為,“雙非兒童”本身不應該被標簽化,用市場定價可以將危機問題轉為機會。因為香港人口正在急劇老化,“雙非兒童”可舒緩人口老化。

  一個例子是,一邊是在香港北區小學,學位緊張﹔另一邊卻是在香港有逾百年歷史的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因為缺少學生報名而決定停辦。如果沒有新的人口增長,香港的教育、醫療等資源,會因無人問津而缺乏。

  香港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兆輝認為,緊急叫停“雙非”嬰兒或許會造成人口替補的缺口,但后遺症最快會在3年后出現。因為那時適齡學童的數目會減少。如果按照相關調查,近一半的“雙非”兒童可能回香港讀書,則到時香港每年也會對應減少近萬名學生。而招生不足,也會讓停辦學校問題可能出現,到時香港的本土學生同樣也會因學校不足而需跨區上學。

  而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曾任香港社會福利咨詢委員會主席的周永新看來,“雙非”兒童是否能造成香港資源的緊張是不確定的。因為香港本身資源有限,人口眾多,住房、交通、生活都昂貴。上世紀80年代,香港人大規模去美國、加拿大,后來很多香港人卻無法習慣適應,選擇回到香港。而“雙非”兒童成年后,也有可能不適應香港。具體有多少會來香港也是不確定的。

(來源:廣州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