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計算,201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突破6000美元。是致力轉型入列高收入國家,還是原地踏步等待“淪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要魄力與智慧直面改革難題。
世界銀行2006年首提“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國在人均收入達3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后,由於不能順利轉變增長方式,矛盾集中爆發,經濟長期停滯,遲遲難以邁入人均100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行列。
放眼全球,國際公認成功跨越“陷阱”的國家即“近在眼前”的日本與韓國。日本在1972年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1984年突破一萬美元。韓國僅用八年時間,在1995年達到人均收入11469美元。而部分拉美、亞太國家則徘徊中等收入階段近四十年。
“淪陷”歸根結底在於舊有發展模式紅利已盡,又未能及時挖掘新生增長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模式一直相對粗放,很大程度上依賴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出口。如今面臨人口紅利消失、資源環境制約,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行政、社會轉型勢在必行。
縱觀各國成功經驗,要跨越“陷阱”,既要做大“收入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要保持國民收入總量持續增加,挖掘新經濟增長點、進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事實上,成功跨越“陷阱”的國家亦多以代工加工、出口起步,而在關鍵時刻力促轉型。如今,日本、韓國的汽車、電子等產業已成國際市場之佼佼者。
遺憾的是,由於許多關鍵零部件仍然依靠進口,中國仍處全球產業鏈末端。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佔貨物出口總額的29.3%。而韓國長期穩定在30%以上,新加坡在2000年已達到62.6%。
要實現產業升級,不僅需要強有力的產業政策引導支持,更依靠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就研發投入而言,2012年,中國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1.97%,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研發投入在GDP中均超過2%,甚至接近4%。
除了持續做大蛋糕體量,公平、平衡的分配不僅能切實惠及民眾,更為社會穩定、經濟增長提供保障。由於“中等收入階段”正是前期高速發展積累問題的爆發期和經濟轉型期,社會矛盾往往激化,經濟增長易被打斷,出現停滯。
中國需要制度創新,改革滯后於經濟發展的行政體制機制,厘清政府與市場的分工,便利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公平配置。
此外,中國必須直面貧富差距持續拉大的事實,保証更加公平的分配。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基尼系數均達0.47以上,2008年甚至達到0.491。值得警惕的是,長期困於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基尼系數普遍為0.5以上,中國與之已十分接近。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看來,中國的城鄉差距不予彌合亦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農村人口幾近總人口數半壁江山,而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目前仍達3.1:1。
中國銀行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則直呼,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在於轉型,要改革制度掣肘、優化結構、鼓勵創新、加強資源環境保護。
事實上,中國政府已開始直面問題,有所行動。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報告亦對經濟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方面作出部署。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拉開新型城鎮化進程大幕,料將創造巨大的消費、投資需求,並釋放勞動力供給。
今年2月初,屢經討論修改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終於浮出水面。這份方案內容全面,從初次分配、再次分配、農民增收、分配秩序等方面展開工作,對民眾關注議題做出積極回應。
雖然改革任重道遠,但隻要求索勇氣不息,求索之行不止,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是大概率事件,民眾有理由期待更富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