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一代農民工面臨高齡困境: 養老問題將在5年內集中爆發]
一群人的
“退休”養老隱憂
早報記者採訪的19名50歲以上農民工中,有18人稱因“經濟壓力大”才選擇外出打工的,他們或沒職工養老保險,或無兒女,或子女日子過得緊巴。
為何60歲左右了還要像小年輕一樣外出打工?
“不打工,哪來的錢供兒子讀大學?”為了供20歲的兒子讀大學,63歲的向可平依舊在工地揮洒著血汗。向可平早年喪父,家庭生活貧困,1980年代,50元的提親費都拿不出來,直到37歲才結婚,婚后育有一對兒女。如今,23歲的女兒已成家,20歲的兒子在湖南株洲讀大學。
2010年,向可平就已步入60歲老人行列,每月領取80元養老金。然而,20多年的打工積蓄仍不足以供兒子讀完大學,於是“咬咬牙,繼續外出打工”。
2012年以前,向可平一直在廣東湛江的建筑工地。不過,為了每天多賺30元,2012年2月,他毅然從溫暖的廣東跑到了東北遼寧,他說“遼寧3月還飛雪,冬天風吹刺骨,刷牙都凍口”。就這樣,他用130元/天的苦力錢,賺來了兒子2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掏8800元為兒子買了電腦。
每當提起兒子,向可平褶皺的面頰就會挂滿笑容。他說現在攪拌混凝土的工作還能“撐得住”,等2016年兒子大學本科畢業了,就可以不出去打工了。不過,那時他已66歲了。
團鳳村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該村人均年收入達7200元,外工經濟所佔比例高達80%。早報記者採訪的19名50歲以上農民工中,有18人稱因“經濟壓力大”才選擇外出打工的,他們或沒職工養老保險,或無兒女,或子女日子過得緊巴。
謝國萬膝下無兒女,“趁著還能干得動,就多攢點積蓄養老”﹔李家定說兒子只是保安,女兒鬧離婚,“根本指望不上他們”﹔而50歲的李先福在惆悵,女兒17歲兒子才11歲,“日后需要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64歲的陳龍源說,兒女們現在日子都過得緊巴,“我能多干一點是一點”……
但也有一部分是“閑不住的”。
61歲的陳立春育有兩子一女,3個兒女都在做皮鞋生意,早已成家置業且生意興隆,但陳立春卻一直堅持在建筑工地賣苦力。他告訴早報記者,呆在家裡沒事做,閑不住。除了打工,他還和老伴在家裡養了一頭豬、4隻雞、5隻鴨、6隻兔子和5隻羊。
早報記者調查發現,19名50歲以上農民工中,隻有陳龍源一人單位曾給其繳納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013年7月后每月可領700多元的養老金,其余18人除了80元/月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外,隻能依靠子女贍養。
一代人的
“養老保險”期望
陳龍源所在的公司自2000年起就給他繳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今年7月可享受700多元/月的養老金。而據多位50歲以上農民介紹,團鳳村同齡的村民基本都是打零工等,未能享受到陳龍源的待遇。
在團鳳村,50歲以上的農民工似乎都喜歡笑,但笑容的背后更多的卻是淒涼。
謝國萬與人打招呼時,總是迎著笑臉,問“吃飯了沒有”。但與他長聊下去,更多的卻是感嘆。他后悔第一個老婆跑掉后沒有立即再婚,結果耽誤了生兒育女的大事,現在隻能與比他年長5歲的老伴相依為命。
2月19日,向可平笑著把早報記者迎進了屋。這是一幢建於1996年的二層磚房,但至今都是“清水房”。採訪中,他一直嘮叨著人生的兩大遺憾:未能賺足錢裝修房子﹔兒子2016年畢業后找工作、結婚的事情都幫不上忙了。
李家定以前是村裡的計生干部,2002年“退休”。不過,2009年他在過完62歲大壽后,便南下深圳打工。一般是年輕時外出打工,年老了回村養老,而他卻恰恰相反,年輕時在家,62歲了才擠火車外出打工。他現在遺憾未能把兒女們培養得有“一技之長”,沒法安心在家養老。
60歲的李井興今年春節回來7天就吵著要去深圳打工。2012年他在深圳一建筑工地,2500元/月。兒子李運銷每月能賺3000元/月,但要撫養3個孩子“生活有些困難”。為此,李井興4年前(56歲)開始出去打工。
57歲的賴純丙,因患了虫牙,2012年底牙齒掉得隻剩下5顆。今年春節期間,他花了2000元補上了20顆。村民說,如今“他喜歡大聲說話和開口大笑,這樣可以露出兩排小白牙”。
賴純丙有時看起來像是一個老小孩,穿著小青年酷愛的白色休閑型運動鞋,卻穿著板正的西褲,上身套著一件棉襖。賴純丙頭發烏黑還上翹,看似在理發店染過,但他堅稱是“自然黑”。
有村民說賴純丙“人老,心不老”,自10多年前愛人過世后,他就一直想再找個老伴。但他始終沒有如願,他告訴早報記者:掙不了幾個錢,別人看不上。
而提起李先林和陳龍源,謝國萬等人臉上都寫滿了羨慕。
陳龍源雖然64歲了還在為生計打工,但他今年7月后就可在家享受700多元/月的養老金了。而55歲的李先林,則教育出來了能賺錢的兒女,今年正式宣布“退休”,住在兒子家看孩子。
陳龍源告訴早報記者,他10多年來一直在一家中外合資公司打工,月薪雖然不高(最高時2100元/月),但公司自2000年開始給他繳納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而據謝國萬等人所述,同齡的村民基本都是打零工,或跟著小包工頭做事,未能享受到繳納職工養老保險的待遇。
自2010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已連續3年發布了我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09-2011年),其中一項數據引人注目:50歲以上的農民工所佔比已由2009年的4.2%,飆升到了2011年的14.3%,暴漲了近3倍。然而,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僅為4140萬人,佔比隻有16%。
謝國祥告訴早報記者,農民工喪失勞動力返回家鄉后,80元/月的新農保並不能維持日常生活,絕大部分還得靠子女贍養度日。
近年來,已有多名學者撰文指出:在第一代農民工中,傳統養老模式仍佔主導,“養兒防老”的觀念和“以兒養老”的現象仍較為常見。
據開縣勞務辦主任袁萬祥介紹,數據顯示農民工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隻有16%,而平均退保率達到40%。主要原因是:農民工缺乏對養老保險制度的信任、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過高、養老保險跨地區轉移接續困難、累計繳費15年門檻難以逾越、地方政府不願增加支出、企業不願意為農民工繳費等。開縣今年或將就此展開監測調查。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