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地區優勢 把握合作機遇--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關注地區優勢 把握合作機遇

2013年03月11日07:50        手機看新聞

  非洲溫和增長勢頭將延續

  本報駐約翰內斯堡記者馬海亮

  不少經濟界人士認為,非洲經濟在2013年和2014年面臨的挑戰將更為嚴峻,經濟增速難以恢復到2010年5%的高水平。然而,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非洲經濟與新興經濟體市場合作的結構性變化,將使未來2年的非洲經濟保持溫和的增長態勢。

  2013年開年以來,非洲國家擔心的外部市場需求下降、原材料商品價格逐漸走低、通貨膨脹走高、貨幣持續貶值等問題毫無改善跡象,此間經濟觀察家因此對今年非洲經濟走勢多持謹慎態度。

  盡管非洲經濟在世界經濟增長放慢的不利大環境下能夠保持溫和增長態勢,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嚴峻。首先,歐洲仍佔非洲國家總出口份額的23%,依然是非洲主要的貿易伙伴。從目前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問題顯然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非洲出口增長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此外,去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也普遍放慢,這給非洲出口增加了新的壓力。

  不僅如此,北非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增長走勢也有顯著差異。北非一向是非洲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非洲大多數經濟最不發達國家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自2009年以來,非洲經濟經受了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沖擊,而北非國家又雪上加霜經受了政局動亂的重創。2011年,北非動亂的3個國家經濟增長大幅下滑,突尼斯從2010年的4.2%降至負1%,埃及從3.3%降至2%以下,利比亞經濟萎縮了41.8%。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47個國家,是非洲經濟的主體。該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致可分為石油出口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三個類別。總體上,石油出口類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大約在6%的水平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在4%的水平上,而低收入國家2012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在5%的水平上。

  為應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復蘇前景迷茫的挑戰,非洲國家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在非盟主導下,非洲國家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積極推進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非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進程,擴大非洲國家間的內部貿易。以南非為例,南非對外貿易的15%至16%已經轉向非洲大陸國家。此外,向東看已成為當前多數非洲國家對外經濟政策調整的取向。這一政策走向使非洲在抵御歐美經濟衰退沖擊中獲得了新興經濟體的支撐和拉動。

  與此同時,非洲與金磚國家的經濟合作也取得了積極成果。10年前,南非對金磚國家的出口隻佔南非總出口的4%至5%,2010年上升到23%。本月底,在南非德班召開的第五屆金磚國家峰會上,非洲國家部分領導人將與金磚國家領導人舉行對話會,共商合作大計,這預示著非洲經濟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東盟 RCEP前景看好

  本報駐雅加達記者李國章

  東盟10國與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新西蘭等6個對話伙伴國之間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將於今年5月正式啟動。據印尼貿易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有關國家代表將於本月底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預備會議,為談判奠定基礎。按照計劃,第一輪談判將涉及貨物、服務、投資領域自由化程序和相關承諾。

  印尼貿易部有關負責人表示,RCEP談判重點為服務貿易領域自由化,目前相關國家均同意於2018年將貨物貿易關稅降至較低水平。目前,亞洲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正從制造領域向服務領域轉移,印尼貿易部已將服務貿易的發展納入政府中期發展目標。

  RCEP發展進程十分迅速,何以如此?首先,過去11年,多哈回合談判一直限於紙上談兵和喋喋不休的爭論,相當多的經濟體有意在服務貿易開放領域另辟蹊徑。

  其次,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下持續低迷,貨物貿易總額的增長率從2010年的13%下降到2011年的7%。另據世貿組織預測,2012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將放緩至3.7%。

  第三,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現階段,服務貿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提高分工地位的重要手段。隨著貨物貿易增速放緩,各國都在尋找新的貿易增長點。服務貿易因此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成為國際經濟的競爭焦點和合作熱點。

  第四,近年來,以東盟10國、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為主的亞太經貿合作順水順風,而以亞太國家為主導的RCEP具有極強的地緣政治和區域經濟互補優勢。東盟國家與6個貿易伙伴國中的大多數已建立了自貿區,尤其是東盟—中國自貿區,在亞太地區各經濟體之間的經貿合作中發揮了示范性作用並惠及整個亞太地區。

  雖然以服務貿易領域自由化為重點的RCEP談判涉及面廣、難度很大,但考慮到RCEP對“10+6”經貿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以及對地區經濟融合起到的積極作用,上述16個國家對RCEP談判的信心和積極態度就不難理解了。從目前看,亞太國家自主的RCEP比由美國主導的TPP基礎更牢靠、權利更平等,利益更“實惠”,操作性更強,發展前景更廣闊。

  中亞經濟低速前行

  本報駐中亞記者李垂發

  由於世界經濟仍處於低迷不振的困境,中亞國家雖採取積極應對措施,保持了經濟增長的大趨勢,但增長速度普遍放緩,總體經濟形勢不如往年。2012年中亞五國經濟增長速度均低於上一年,未達到原先預計的目標,陷入經濟復蘇緩慢,后勁不足的困難局面。

  在制定2013年經濟發展計劃時,中亞國家從目前實際情況出發,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個共同的經濟發展基本思路,即“不求高速度,但求穩增長”。除吉爾吉斯斯坦因去年經濟出現了負增長,2013年提出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外,其他中亞國家均確定了保持或略低於去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其中哈薩克斯坦將2013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定為5%、烏茲別克斯坦為8%、土庫曼斯坦為11%。

  綜合分析認為,中亞經濟發展主要面臨三大困境:一是消費需求不旺制約了生產的發展。中亞國家外貿總額雖然呈增長趨勢,但出口處於很困難的境地,出口少、出口難的問題將繼續困擾中亞經濟。二是資金短缺成為制約中亞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中亞國家國內資金嚴重短缺,用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為了保障經濟運行,中亞國家不得不大量舉債,致使一些國家債台高筑。如塔吉克斯坦外債佔GDP的29.7%﹔吉爾吉斯斯坦外債在GDP中的比重高達50%。三是資源型、勞務型的經濟特點阻礙著國內生產的發展。為保持經濟發展,中亞國家紛紛擴大資源開採,增加資源出口,以賺取更多外匯,彌補國內生產建設資金不足。勞務輸出收入成為中亞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據估計,中亞國家每年從勞務輸出中得到的外匯收入約為8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目前中亞經濟越來越依賴於資源出口,其經濟資源性的特點更加突出,依賴資源和勞務出口保持國內經濟發展的做法越來越盛行,這勢必導致國內基礎工業和農業發展嚴重滯后。

 

  西亞北非經濟分化明顯

  本報駐利雅得記者王俊鵬

  2012年,西亞北非各國經濟發展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格局。埃及、敘利亞等國家受政治因素影響導致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完全停滯﹔沙特、卡塔爾等海灣國家依靠高額的油氣出口收入實現了高速增長。進入2013年之后,總體而言,整個西亞北非地區經濟表現仍然延續了這一態勢。

  截至目前,埃及、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科威特等國經濟因為受到政治不穩定因素影響而表現低迷。有關分析指出,這些國家的經濟有望在2013年內出現好轉跡象,甚至在2014年成為全球范圍內經濟增長的“黑馬”。然而,經濟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動蕩的政治環境和諸多經濟壓力意味著如果這些國家的經濟表現不能夠盡快好轉,在短時間內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沙特、卡塔爾、阿曼、阿聯酋等海灣國家的經濟表現搶眼,在全球經濟發展整體受限的大背景下仍然表現出了極強的增長勢頭。未來一至兩年內,海灣國家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增勢,高額的油氣出口收入將進一步保障政府公共支出,驅動國民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國際油價走勢相對平穩,海灣國家石油出口收入減少的幅度將十分有限,其實際收入仍將遠遠高於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而且政府支出保持強勁,因此海灣國家的綜合經濟表現不會受到大的影響。伴隨高額的石油收入,海灣主要石油生產國將繼續實現財政預算和經常賬戶盈余。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4年,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經常賬戶余額總計將超過6000億美元。

  高額的石油收入在支撐國家資產積累的同時,將通過政府支出等形式驅動海灣地區經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海灣國家的政府支出以8%至10%的年增長率不斷攀升,同時低通脹和高收入的整體環境意味著短期內各國政府不會對現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作出調整,因此外界對海灣國家非石油部門的增長預期普遍樂觀,預計增速在5%左右。

  中東歐在困境中緩慢恢復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謝飛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近日對先前中東歐地區2013年的經濟預期作了修正。其中,波蘭今年的經濟增速由之前的2.2%下調至1.5%﹔斯洛伐克由2.3%下調至1.7%﹔烏克蘭的經濟增長預期則由2.5%大幅下調至1%。

  回顧2012年該地區總體經濟形勢,結果並不令人樂觀。受歐元區經濟衰退的影響,該地區2012年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專家分析認為,中東歐地區經濟長期依靠歐元區市場,本國國內需求不足,使得這一地區國家的經濟顯得格外脆弱。歐元區去年經濟出現明顯衰退,對這一地區經濟的沖擊也非常明顯。數據顯示,去年,中東歐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大幅萎縮,很多歐元區金融機構也紛紛縮小了在該地區的貸款業務。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波蘭對德國的出口額佔到該國當年出口總額的25%,而捷克這一數字達到30%。但2012年,德國等歐元區主要國家經濟增長乏力,中東歐國家出口受到極大影響。

  在歐債危機影響下,斯洛文尼亞成為中東歐國家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學生”。去年,該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銀行業危機隨之爆發。近日,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標准普爾也將斯洛文尼亞的信用評級降低了一級,原因是斯洛文尼亞政府在削減債務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

  雖然目前該地區經濟形勢仍令人擔憂,但外界普遍認為,2013年中東歐地區經濟將有所好轉。相關研究機構數據表明,今年該地區將維持0.5%至1%的增長。分析認為,中東歐國家今年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國內需求的增長,這一部分增長有助於一些國家部分擺脫對歐元區國家市場的嚴重依賴。與此同時,一些中東歐國家也將逐步放鬆此前較為嚴苛的財政政策,加大投資,以提振經濟。

  但是,匈牙利、捷克和斯洛文尼亞等國在2013年仍將面臨考驗。匈牙利自去年10月起,開始執行總額高達8240億福林(約合29億歐元)的財政緊縮政策,這將會對該國經濟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同時,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及疲軟的國內需求都將成為匈牙利經濟發展的阻力。相關預測分析顯示,2013年匈牙利經濟增長僅為0.5%。

  斯洛文尼亞仍將繼續受困於該國銀行業危機。斯洛文尼亞分析人士稱,該國金融機構目前不良貸款率高達80億歐元,相當於該國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而該國最大的金融機構新盧布爾雅那銀行實際上已經處於破產狀態。該國私營部門的高負債水平和銀行業的嚴重危機已經使該國的投資活動基本陷於停滯。據預計,該國2013年經濟將下滑1.5%。

  專家指出,捷克因為一系列財政緊縮和增稅政策,使得去年該國國內需求嚴重不足。據預計,捷克2013年經濟增長僅為0.8%。奧地利作為連接中東歐國家與西歐國家的紐帶,在該地區的投資相當活躍。但從去年的情況看,奧地利在該地區最活躍的金融機構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和捷克都是奧地利在該地區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11年,奧地利對這三個國家的出口佔到出口總額的10%,預計,2012年全年奧地利對這三個國家的出口將出現萎縮。

  歐元區經濟復蘇前路漫漫

  本報駐布魯塞爾記者嚴恆元

  歐洲權威機構最新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受歐債危機和緊縮財政政策影響,歐盟經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歐元區經濟今年上半年仍會繼續陷入衰退,歐元區經濟復蘇之路依然漫長,仍將面臨多種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

  最新跡象表明,得益於歐盟及其成員國實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歐債危機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歐洲金融市場正在逐步恢復平穩,希臘、葡萄牙等受主權債務危機沖擊的歐元區成員國國債與德國國債之間的利差有所降低。然而,金融市場狀況的改善似乎沒有導致歐元區2013年的經濟增長前景得到相應改觀。作為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后遺症,歐元區失業狀況持續惡化,成為制約歐元區經濟復蘇的重大障礙。數據顯示,在受債務危機沖擊最為嚴重的希臘、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目前的失業率已經超過25%。

  歐元區失業人數節節升高預示著人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和消費者信心嚴重受挫,反映到實體經濟中就是消費者緊捂錢包,消費需求受到了明顯制約,市場銷售持續處於低迷狀態,這種狀況進一步減弱了歐盟企業的投資意願,壓縮了歐盟企業現有產能。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驗証了這一點:去年12月,歐元區和歐盟商品零售額環比分別下降了0.8%和0.6%,同比分別下降3.4%和2%。馬基特(MARKIT)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歐元區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7.9點,連續19個月低於50點分水嶺,意味著歐元區制造業產出仍呈萎縮之勢。

  歐盟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歐元區經濟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這意味著歐元區經濟在過去3年中第二次陷入衰退。不過,歐元區經濟並非乏善可陳。通貨膨脹率持續降低和國際收支狀況不斷改善是為數不多的兩大亮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歐元區和歐盟的通貨膨脹年率分別為2%和2.1%。歐盟冬季報告預測,隨著能源價格逐步回落,歐元區通脹率在2013年可望逐步下降,到2014年將會分別穩定在1.7%和1.5%。歐元區通脹壓力減緩意味著歐洲央行今后可以繼續實施低利率政策,必要時可以再度下調利率,從而通過實施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來促進經濟復蘇。同樣,歐元區對外貿易狀況改善意味著歐元區外貿競爭力增強,從而可以通過擴大對外出口來帶動歐元區經濟增長。歐盟冬季經濟預測報告稱,在歐元區經濟復蘇初期,外部需求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歐洲金融市場緊張狀況減緩將會促使市場放貸條件得到改善,有助於消費者和工商界恢復信心,從而最終帶動歐元區國內消費與投資需求逐步回升。不過,歐元區內部投資與消費需求可望在今年晚些時候逐步復蘇,預計要到2014年才能取代外部需求成為推動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協調合作方能持續平衡發展

  梁圖強

  進入2013年以來,世界經濟依然飽受諸多不確定因素困擾,經濟復蘇緩慢。盡管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減弱,金融市場形勢有所改善,但全球經濟依然增長依然過於疲弱,面臨很多風險。其中,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下行風險最高,美國由於驢象兩黨在減赤增稅問題上僵持不下,已經開始啟動自動減支計劃,從而給美國經濟增添了不利因素,歐元區則面臨再次衰退,日本雖然出台了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但迄今經濟形勢尚無起色。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卻保持了溫和或較快增長。由此,世界經濟增長出現了南高北低,即非洲、拉美及東盟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增長高於發達國家的特點,出現了地區經濟增長不平衡的局面。

  對此,國際權威機構和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當前的地區經濟增長不平衡狀況不可持續。因為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目前還不能全部消化發達國家經濟的負面因素,更不能完全成為拉動其經濟增長的動力,若長久下去,發達國家經濟低迷的消極影響會滲透到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現有的經濟增長會被抵消,全球經濟將繼續下滑。如何遏制並扭轉這種風險及不利走勢,最佳的途徑無疑仍是各國共同努力實現全球經濟平衡發展。這需要各方協調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要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努力合作,強化互信,履行各自的改革承諾,從而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蘇並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