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發展高層論壇:會議發言悄然生變--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記者觀察發展高層論壇:會議發言悄然生變

2013年03月24日09:14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王若宇)“201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是繼兩會之后,北京舉辦的首個高規格政治、經濟論壇——部長雲集、學者蜂擁、大腕亮相。記者發現,和以往類似活動相比,本屆論壇上官員的講話大多簡短且直奔主題:冠冕堂皇的話少了,引用的數據、拋出的問題多了。這從側面折射出,中國官場語言風格悄然生變:“假、大、空”的發言稿,正在被清除出部長們的公文包。

上午11:10分,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和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坐鎮“中國的和平發展與中美關系”分會場。李肇星在發言的第一段,就提到“中央提倡大家不要講套話”。在接下來15分鐘的發言中,他回顧了尼克鬆訪華的眾多細節、自己在美國的工作經歷,闡述了中美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願景。發言最后,這位前外長還不忘幽默的提到:“釣魚台國賓館一杯咖啡7美元(有點貴),但是和平更寶貴”,贏得全場笑聲。

在各界關注的房地產市場領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有備而來”。面對主持人、媒體關於高房價的提問,他直入主題的說: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的表現,是由投資性需求過於旺盛導致的,因此對第三套房征收不動產調節稅是當前值得考慮的。“這能把投資、投機需求抑制在比較合理的水平”。

下午1:30分,有國內外記者利用午休時間在餐廳趕稿。盡管當天議程剛剛過半,但由於官員們的發言“干貨太多”,導致現場發稿量大﹔不少肩負直播任務的媒體同行工作節奏明顯加快。

有趣的是,記者發現,官員們強調數據、引述問題、避免空談的作風,反而另一些媒體記者感到不習慣。

會后,部長和經濟學家仍然是眾多記者“圍追堵截”的對象。但採訪中,被提問者往往顯得比提問者“更接地氣”。一些過去媒體喜歡採用的“宏觀性”、“全局性”、“高瞻遠矚”的“大問題”不僅不受歡迎,而且容易導致採訪冷場。諸如:

“房價會跌嗎?”

“房價會漲嗎?”

“2013年房價可能上半年漲還是下半年漲?”

更極端的例子還包括,有記者拿著錄音筆從一個會場竄到另一個會場,抓住一名經濟主管部門的官員問:中國經濟復蘇了嗎?這位官員反問道,有數據嗎?記者接不上話,結果就冷場了。再次追問時,官員隻能說:“這個我不知道”。

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能將責任歸結於一線記者。近幾年,技術推動媒體革命,而新媒體往往更注重信息到達的速度和對受眾的吸引力。對公眾而言,官員、名人的發言顯然是具有“吸引力”的。以此為背景,眾記者在大會、小會圍堵官員樂此不疲。至於提什麼問題,記者和官員中也似乎存有一種潛在的默契:大家說說套話,然后編輯挑個類似《某某官員稱將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新聞標題。這樣,官員輕鬆,記者、編輯完成任務,讀者也過了癮,看似皆大歡喜。

不過從當前的情況看,這樣的招數不僅現在不管用了,而且將來可能都不管用了。無論是今年兩會,還是201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官員在發言和接受採訪時的套話大篇幅減少。官場的語言,正在向高效、務實轉變。

上午會議快結束時,有學者引用李克強總理“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的名句,用以說明改革貴在行動。如今,政府官員已經“甩開膀子”不說套話了,那麼媒體從業人員,是不是也應該要習慣不問套話、不聽套話呢?

進一步思考,新的媒體語境,也是政治、社會進步的寫照。

當天,亨利•基辛格這樣比較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他說,美國人比較務實,遇到不同的問題就會從不同的解決方法入手﹔但中國人思考問題是概念性的,習慣從哲學的角度觀察問題。這或許是一段時間官場“套話”流行的“文化基礎”。

假以時日,在中國社會的一些領域,基辛格博士的這個看法,是否會改變?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