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官員:"房地產非支柱產業"說法經查不實--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發改委官員:"房地產非支柱產業"說法經查不實

2013年03月26日07:1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工信部部長苗圩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3月24日表示,“很多人都說房地產業作為支柱性行業,我查了一下文件,沒有這句話。”該表態立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昨日,許多網友紛紛在網上“晒出”文件,多份文件顯示房地產在2009年前曾被中央明確稱為支柱性產業。業內人士表示,“過去多年,是否強調房地產的支柱性地位,與經濟大勢關系聯系密切,經濟大幅波動時,更容易強調房地產對經濟拉動的作用。”

  多文件提及房產地位

  朱之鑫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答問時說,“很多人說把房地產作為支柱性產業,我查了一下文件,沒有這句話,我們提出是把建筑業作為支柱性產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保障好生存性需求,保障好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房地產有無泡沫現象,很難用一句話回答。

  該說法立刻引發質疑。昨天,包括有“任大炮”之稱的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等業內外人士都公開表示房地產支柱性產業地位曾被多個文件提及。

  記者隨后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03年,國務院下發的《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18號文”)就提出,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分析稱房產支柱地位事實存在

  事實上,在此前的1998年政府工作報告和200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有類似“使居民住房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積極培育住房等新的消費熱點,使住房建設真正成為重要產業”的提法。

  2003年之后,房地產支柱性產業地位也多次被提及。

  200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的通知》中指出“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008年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重提房地產的支柱性地位,稱“要把滿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條件願望和發揮房地產業支柱性產業作用結合起來”。

  昨天,北京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陳志對記者表示,從多年房地產和經濟發展歷程看,種種數據都可以顯示,房地產對就業的拉動,對經濟的拉動是很明顯的,不能否定。房地產事實上的支柱性產業地位,是客觀形成的。新京報記者 張旭

  ■ 延伸

  近年來房地產鮮被稱為支柱產業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2008年12月之后,中央文件或會議對房地產的表述,鮮見再有“支柱產業”的說法。

  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長9%,連續5個季度下降。出口增速等皆有明顯回落,經濟增長更依賴內需拉動漸成共識。當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提出,“發揮房地產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同一年,房地產市場的整體政策基調由抑變揚,開始“救市”,國務院在年底發布了支持房企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的13條意見。

  2009年初,國家相繼制定出台了汽車、鋼鐵等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不包括房地產業。這也曾引起一輪對於房地產業支柱性地位的討論。

  “1998年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都曾借重房地產業。”在包括陳志在內等多位房地產業內人士認為,過去多年,是否強調房地產的支柱性地位,與經濟大勢關系聯系密切,經濟大幅波動時,更容易強調房地產對經濟拉動的作用。

  業內人士認為,在房地產成功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一些尾大不掉的因素,類似地方對土地財政依賴過多,房地產吸納資金過多,房價高漲等。基於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考慮,經濟“去房地產化”,房地產“去支柱化”的聲音就開始增多。新京報記者 張旭

  國內商品房平均價格及

  官方文件對房地產表述(摘要)

  1998年3月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積極推進住房體制改革,採取切實措施促進住房商品化,使居民住房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0年3月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要積極培育住房等新的消費熱點,使住房建設真正成為重要產業。”

  2003年8月 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

  “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005年5月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的通知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2008年12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要把滿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條件願望和發揮房地產業支柱產業作用結合起來,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減輕居民合理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負擔,發揮房地產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 新京報記者 張旭 整理

  ■ 其他熱點

  苗圩:應容忍適當的產能過剩

  工信部部長稱,產能過剩本身不是壞事,適度過剩才能引發企業競爭

  新京報訊 (記者沈瑋青)昨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上,針對目前國內一些行業或產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如果產能過剩是“適當的過剩”,政府應該容忍,甚至樂見其成。

  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突出

  苗圩表示,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時期,當時產能、商品短缺。從1992年中國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商品豐富了,產能過剩了。但這本身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隻有適度的過剩才能有企業的競爭,如果都是短缺的話,那企業就沒有發展動力。

  產能過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老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后,政府曾大力治理產能過剩,但受去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以及新一輪投資計劃的啟動,我國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問題又再次凸顯,部分行業甚至出現了絕對過剩。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目前我國產能過剩尤為突出的行業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這些傳統的產業。此外,近一個時期以來,光伏、風電設備這些新興的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

  張平援引數據稱,我國在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行業產能的利用率現在約70%-75%,而國際上一般合理的產能利用率應該超過80%-85%。

  苗圩表示,產能利用率低於75%或者是70%,就值得嚴重警惕了,這樣會引發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甚至會引發系統性的風險。

  對抗產能過剩苗圩給“藥方”

  針對目前產能過剩的狀況,苗圩昨天也給出了“藥方”,認為應從三方面入手,包括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加企業研發投入,以及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等。

  他特別提到通過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在治理產能過剩中的作用。“全球的手機包括中國的手機,都是產能過剩的。但是恰恰蘋果的手機在全球、在中國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他說。

  他表示,上述事例說明,同樣是在過剩的行業當中,有一些產品、服務能夠更加符合客戶的需求,這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 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現狀

  鋼鐵:工信部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鋼產量大約7.2億噸,行業虧損額高達289.24億元,同比增長7.39倍。有大型鋼鐵貿易商曾表示,“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已經是常態。”

  電解鋁: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電解鋁產能已超過2700萬噸,產量隻有2000萬噸。電解鋁企業虧損面達到93%。與此同時,目前我國西部地區正在大量上馬電解鋁項目,電解鋁在建和擬建規模超過2000萬噸。

  光伏:媒體報道稱,全球到2011年底光伏組件產能為60吉瓦,實際產量為30吉瓦,而去年中國的實際產能為40吉瓦,實際產量僅為21吉瓦。這意味著光伏組件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遠低於業界認可的“產能利用率達70%以上”的正常標准。

  風電:媒體報道稱,2011年我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而2011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為1700萬千瓦,2012年則約為1400萬千瓦。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超過了實際需求量的一倍。(沈瑋青 整理)

(責任編輯:聶叢笑、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