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兒放棄高薪 台灣留洋名校博士上網賣菜--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為女兒放棄高薪 台灣留洋名校博士上網賣菜

2013年04月09日15: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圖片來源:《天下》/鐘士為

  最新出刊的台灣《天下》雜志刊文,介紹一位自主創業台灣中年男人。他是牛津大學物理博士、曾是手拿高薪的公司高層,但因為中年危機和女兒,他離開舒適圈,決定自主創業,還琢磨出了一套在網上“賣菜”的生意經。

  文章摘編如下:

  牛津大學物理博士、曾是每年經手40億(新台幣,下同)訂單的半導體公司副總經理,如今,張駿極為了幾百元的蔬果訂單,自己開車送貨、請客戶簽收,偶爾遭小農白眼、放鴿子。但現在的他,更快樂、更具挑戰沖勁。

  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聊著他的網絡賣菜事業,以及“地產地銷”的堅持,幾乎隻有爽脆笑聲。

  “離開舒適圈,決定自己創業,一是中年危機,二是因為二女兒,”43歲的張駿極說。

  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張駿極花了四年拿到博士學位,又到麻省理工學院研讀MBA。從小就是資優生的他,不到40歲,當上穩懋半導體副總經理,技術與業務兩手通。然而,他的人生危機感,卻愈來愈重。

  2010年,二女兒出生,那段時間,他接觸大量趨勢信息,從氣候變遷到糧食危機。“我發現,當我女兒40歲時,她面對的世界,將與我這一代大不相同。所以我開始思考,下半生能做些什麼事,讓她的未來變得更好。”

  幾經思考,張駿極遞出辭呈,決心創辦“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小農網絡平台——厚生市集。

  一名都市長大的科技人,帶著三名同事一起創業,跳進完全陌生的農業領域。“第一件事,就是做功課,”張駿極說。

  他們求教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到處拜訪農會推廣股與產銷班,並且花了一年探訪無毒農法的小農。“我的車,一年開了4萬公裡,當作出租車來開,”張駿極說。

  2011年8月,厚生市集網站開張。當消費者進入網頁,第一件事是“選擇所在的城市、地區”。

  30公裡內的新鮮原味

  這背后代表他們最重要的企業精神:縮短食物裡程。他們替厚生市集設下一個嚴苛挑戰,希望消費者採購的食物,盡可能來自30公裡內的生產者。

  張駿極表示,縮短食物裡程,一方面減碳,另一方面確保新鮮原味,同時也能降低運送成本,讓生產者獲得較大利潤。

  也因如此,他們第一階段的配送范圍,僅限於台北市、新北市南半部,及厚生市集集貨場所在的桃園龜山。

  至於食材本身,張駿極要求,需通過有機認証,或採安全無毒的生產方式。除了送交檢驗機關抽驗,“我一定會與供貨小農面對面,一方面溝通觀念,建立信任感。另一方面,去看生產環境,包括庫房資財,是否有不該出現的東西。”

  對他們而言,縮短食物裡程的最大挑戰是水果。北部土地成本較高,農戶除了種稻,大多種植周轉率較高、生產期較短的葉菜類,而較少水果。加上許多熱帶水果,幾乎都來自台灣南部。所以,他們也有賣台南玉井的芒果、關廟的菠蘿、彰化大村的番石榴。

  他們甚至提供宜蘭的豬肉、台南的馬頭魚、嘉義的鮮蚵與蝦仁。

  “你必須提供一次購足的服務,否則,消費者仍會轉向大賣場,”張駿極認為,競爭者不是其它小農網購平台,而是超市、賣場。

  張駿極一面鼓吹在地食材,同時提供小農友善的使用經驗。“目前,約有五成商品的裡程低於30公裡,九成直接向小農採購。隻有一成,必須透過有機中盤商或批發商,”張駿極說。

  他堅持盡量向小農直購,除了成本考慮,還因為在雲林西螺果菜市場目睹的景象,讓他永生難忘。

  西螺市場外,有許多開著小貨車、載著蔬果自售的農夫。每到傍晚,小農為了求售,必須面對盤商無情砍價,讓他體會農產價格失衡的關鍵原因:“消費端需求量的差異不會太大。但當供應端的產量增加,蔬果過剩,價格將完全由盤商決定,價差完全由農民吸收。”

  不同於傳統的“集中式供應鏈”,張駿極希望建立一種“分布式供應鏈”。每一個地區的蔬果,透過他們這類中介平台,供應附近的家戶消費者,無論產量高低,都能維持價格穩定。

  因此,當產量過剩,厚生市集不會降價。台風造成菜價飆漲,他們也不調漲,而是賣完為止。“消費者會轉而採買根莖類蔬菜。當他們對質量與價格有一定期待,短期漲落不會影響購買行為,”張駿極認為,這是農人與消費者的雙贏,生產者也不必押賭,搶種搶收。

  科技業的制程與營銷背景,讓張駿極對於物流、銷售更加敏感。

  為了提高競爭力,他們推出“上午訂購,下午送貨”。會員上午透過網絡下單,傍晚就會宅配到府。這高度考驗進貨、庫存、配送管理的能力。

  APP預測產量 行動下單

  厚生市集摸索出“產銷預測系統、貨車加上機車快遞”的物流模式,壓縮集貨與配送時間。張駿極舉例,每天晚上,他們會先與供貨小農聯系,確定隔天採收的農作物及數量,可以預先網絡上架,供消費者下單,並嚴格控制庫存數量。

  此外,他們還准備設計APP,讓農戶記錄播種的果菜種類及數量,就能預測未來潛在的貨品數量。

  開張兩年來,厚生市集站穩第一步,每年業績成長兩三倍。張駿極發現,有三成訂單來自平板計算機或智能型手機。四月,他們新推出APP,方便消費者行動下單。此外,他們也設立第二個集貨站,擴大配送區域。

  張駿極強調,客戶輸入的送貨地點與訂單量,就是他們預測業務走勢的重要信息。隨著業務量倍增,他們會在不同縣市區域開設集貨站,供應附近生產的蔬果。

  “我們現在還很小,未來也不會像連鎖賣場設立大型倉儲,統一集貨配送,”張駿極認為,中央倉儲會讓食材失去溯源性,難以追蹤履歷,進而消滅食物味道的多樣性。

  “多樣性是非常可貴的,”張駿極說。曾有林口農友種了20顆柚子,交給他上網販賣,“或許不如南部柚子香甜,但我鼓勵消費者,嘗嘗我們在地的味道。”

  張駿極新通路運動

  1.縮短食物裡程:以銷售30公裡內生產的農產品,作為產銷模式的核心。

  2.分布式供應鏈:開發合乎標准的在地供貨小農,進而提供消費者一次購足的消費經驗。

  3.強化后勤能力:設計“上午訂、下午到”的物流系統。

  4.善用科技:開發行動下單與生產預測等APP。

(來源:中國新聞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