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談包容性增長:讓每個人享受發展成果--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財政部長談包容性增長:讓每個人享受發展成果

樓繼偉

2013年04月16日07: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中新網4月15日電今日,據國家財政部官網消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撰文指出,包容性增長就是要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政府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稅收這種公共資源,而財政稅收資源來自納稅人的貢獻,通過政府預算安排發揮作用。因此,如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途徑和方式問題不明確,就很難談到如何推進財稅改革。

  文章全文如下:

  對於“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大家理解不盡相同。從比較寬泛的角度,可理解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統籌發展。

  如果把概念縮小一點,包容性增長就是要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

  對“兩個惠及”,大家並沒有什麼異議,但對如何實現包容性增長,人們有不同的理解。

  其中關鍵在於,政府和市場各自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政府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稅收這種公共資源,財政稅收資源來自納稅人的貢獻,通過政府預算安排發揮作用。因此,如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途徑和方式問題不明確,就很難談到如何推進財稅改革。

  對於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途徑,有三種理解比較有代表性。

  第一種理解,關注發展成果的再分配,為此特別強調發揮政府的作用,國家要提取更大比例的財政收入,通過大規模的再分配來實現結果的公平。

  這種途徑壓縮了市場的作用,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率較低,就業不足。同時,如果過多靠國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奮斗,人民的幸福感也並不見得很高。因此,這種模式不大可持續。

  第二種理解,關注發展機會的創造,而不僅僅關注結果,爭取使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條件獲得發展機會,通過自身努力得到發展,享受發展成果。國家適當提取財政收入,實施適當的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種發展途徑使得就業充分,人民的幸福感強,經濟增長率高,是可持續的。

  第三種理解,是一種不平衡的途徑,國家大力擴大開支,實施大規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財政收入比較少,財政長期赤字,個人付出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國際收支赤字也會越來越大。

  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這樣一種途徑最后要靠通貨膨脹來平衡,其結果是低收入人群和地區會更為困難,陷入惡性循環。

  一些拉美國家在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落入了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有的國家經過近十年的政策調整,才走出這個陷阱,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個別南歐國家本屬中等收入國家,卻走了第三種途徑。由於這些國家屬於歐元區,有強有力的貨幣,國際收支平衡有歐元保護傘,並不見得馬上表現為危機。現在“保護傘”已經撐不住了,我們會發現,這些國家原來沒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可能還要倒退回去。

  由此可見,第二種途徑是實現包容式增長的正確道路。它尊重和保護市場機制,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是可持續的。

  遺憾的是,第一種和第三種理解總是很有市場,原因多種多樣。

  其中之一就是,部分政府部門過分相信自身干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對微觀經濟活動的不平衡反應過度,不太相信市場自身的修復能力,馬上出台干預措施,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人為制造波動。

  在社會層面,雖然不能指望大多數民眾都從可持續性的長遠觀點來思考問題,以多貢獻、少獲取的理念來指導行動,但是大多數人願意在機會公平、公正的環境之下,通過自身的努力贏得更好的生活。然而,在政策環境不友好,特別是機會很不均等的時候,想少付出、多享受福利的人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大,輿論環境也會惡化。

  第一種和第三種理解是不歸之路,中國並非沒有滑向這些歧途的可能。第二條是艱巨的改革之路,也是走向包容式增長之路。

  中國正在努力走上第二條路。習近平主席在談到“中國夢”的時候,強調要“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李克強總理向全國人大匯報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完善和加強宏觀管理,真正做到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不去干預,真正讓市場起作用。”

  這個方案還提出一些具體的任務,比如說大幅度減少、合並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收費,公平對待社會力量提供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這些都對財政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原則做好民生工作,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就是政府不能包攬所有的民生問題,而要關注什麼是基本的需要?底線是什麼?財政能不能可持續?承諾過多而收入不夠,我們就會走向第三種途徑,那是不歸之路。

  “完善制度、引導輿論”也很重要。有的民生政策,在制度上是不完善的,往往沒有約束,容易導致幫了懶人卻沒有幫到窮人,我們應該幫助窮人,而不應該幫助懶人。當然還要“引導輿論”,輿論常常一提到民生就好像站在道德高地上,實際上民生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要兼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

  全國人大通過的機構改革方案還提出一些方向性要求,其中,財政稅收是特別加以強調的改革重點。

  包容性發展要求把創造機會均等、平等發展、維護社會正義放在最為突出的位置,這些方面涉及廣泛,而且往往同財政制度相關聯,所以,財政部門既要加快自身改革,完善財稅制度,也要積極支持配合相關改革,著重建立機制,促進包容。財政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理清改革思路,提出發展建議。

  改革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過去30多年來,中國堅持市場取向持續不斷的改革。在此過程中,財稅體制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進行了多次重大變革,與各方面改革相配合,推動了經濟、社會的根本性變革,國家的財政實力也不斷壯大,財政狀況總體健康。盡管改革和政策調整任務非常艱巨,我仍舊相信,我們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之上,方向是明確的,也有一定的經驗和理論准備,新一輪的財稅改革會取得更為長足的進展。

(責編:李海霞、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