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進入“青春期” 多部票房過億--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中國電影進入“青春期” 多部票房過億

2013年05月06日11:04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泰囧》的奇跡經過太多次言語的傳頌,已經讓人們聽覺疲憊, 不過,現在它不用再唱“獨角戲”了,國產片的興奮點正在接連而至——4月以來,《北京遇上西雅圖》票房破5億,緊隨其后的《致青春》也已吸金4億。二者已經替中國電影宣告,《泰囧》並不是一個僥幸的案例,而是一個神奇的入口。從此,國產電影別離了第五代導演的秀場,一腳踏入了新生代導演的青春領地。

  《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導演薛曉路上世紀70年代生人,之前憑借《海洋天堂》已經嶄露頭角,此次的執導“北西”更是通過湯唯和吳秀波描繪了拜金小三與落魄大叔之間愛情微妙變化的過程,喜劇、浪漫元素運用起來不離平實,加之十足的社會話題,自然引來不少觀眾“圍觀”。

  而趙薇的畢業處女作《致青春》著眼於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校園,編劇李檣的劇本讓青春往事的光暈從台詞中、細節裡流瀉出來,仿佛大學宿舍的燈盞隔著多年的歲月再次被點亮,而早已成家立業、漂流四方的70后們也有了機會對於自己的青春行一個遙遠的注目禮,憶起象牙塔內的迷惘與張揚,感動與荒唐。

  盡管“北西”和《致青春》兩部作品也不乏瑕疵與爭議,但是,作為體察生活、駕馭現實元素的電影,它們的意義指向並非是個體藝術上的得失,而是用票房印証了《泰囧》引發的“新人要出頭”的預兆,扭正了本土電影故事與觀眾心理需求之間錯位的筋骨。在之前漫長的十年中,中國觀眾們都是在年末苦苦期待著第五代導演的大手筆,等來的卻是《十面埋伏》、《無極》、《金陵十三釵》這些形式優於內容、對生活缺乏拷問的作品,“票房高、罵聲多”的怪圈圈住了中國電影的創造力,使得電影的題材和敘事一度僵化,導演們找不到現實的脈搏,刻意設置的激情卻在觀眾心間屢屢落空。

  2011年滕華弢導演的《失戀33天》、杜家毅導演的《轉山》、張猛導演的《鋼的琴》算是給這個怪圈鑿出了裂痕﹔2012年年底延續到今年年初,《泰囧》更是以13億的奇跡擦去了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傲慢痕跡。也許,是時間的魔法讓電影列車悄然穿越了頑固的壁壘,來到了一個嶄新的站台,它催觀眾成熟,不再務虛﹔它逼迫新一代電影人去完成新的氣象。於是,70后、80后的新生代導演們開始熟練地操縱起電影的方向盤,他們以接地氣的電影文化為利器,輕易地擊碎了大片至上的游戲規則。而年輕一代的觀眾們恰巧也換了口味,他們需要的電影可以是直白、簡單、輕鬆的,但一定要貼近現實生活。因為,在這種日常生活境遇的相似度中,他們才能夠安放自己暫時無法實現的夢,才能與自己的疲累有一番和解。

  似乎還缺一個正式的告別,十年的中式大片就這樣退場了,那個導演自我迷戀,觀眾無比糾結的畸形市場已然蒸發,電影創作進入了嶄新的“青春期”,而中國大地上急劇增長的影院和銀幕為青年導演們提供了更寬廣的馳騁空間,電影風景隨之煥然一新。國產中小成本影片的票房動輒就上個3億、5億,甚至讓同檔的好萊塢大片屢屢失寵,這在以往如同神話,但如今已經是尋常事件, 大概連美國大片都已經料想到了接不上中國地氣的危機,否則,他們怎麼一直滿世界地念叨“一切皆有可能”呢?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