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5月22日電(王若宇)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今日在上海表示,中國經濟在十二五期間不會迎來明顯減速,GDP增長仍然能夠維持在8%左右的水平。“類似日本的階梯式急降情形,不會在中國出現。”
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經濟避免“硬著陸”的重要因素。中國經濟在過去二十年呈現出東西部、城鄉間並行的二元結構,其特征是農民生產,市民消費。目前,中國農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兩倍,但農村消費力僅為城市的1/3。“隨著增長峰值的轉移,農村消費擴大是必然趨勢。”宋立說。
改變上述二元結構,將為中國帶來兩次“交替增長”的機會:即增長峰值由城市轉向城鎮,由東南部沿海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
尼爾森近期發布的2013年一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指,當季中國一線城市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09點﹔二線城市為104點﹔三線城市為107點﹔農村為112點。這意味著,農村人口對於未來收入的經濟狀況的預期和消費意願均較城市樂觀。
“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是50%,至2020年將達到60%﹔人口遷移將達到10%,這種改變對調整經濟結構、擴大消費的意義重大。”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向人民網財經記者表示。
尼爾森提供的數據顯示,內需市場在2012年佔國內DGP比例為31.8%,到2012年,這一數字上升到51.8%。“城鎮化將帶來的不僅是內需的單純擴大,還包括內需的升級,新興消費者願意購買更優質的產品,這也是顯著特點。”嚴旋說。
不過城鎮化在帶動投資、擴大內需的同時,亦面臨多方挑戰。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種挑戰,又恰是中國經濟挑戰的縮影:人口紅利的消失、資源、能源的限制,以及環境問題,都會削弱中國的比較優勢。
“政策層面應該高度關注,解決這些問題,避免在新興城鎮化的過程中過度依賴產業化或者房地產化,使國內具有潛力的內需市場真正形成。”嚴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