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被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人們普遍認為,除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城鎮化的帶動下受益之外,房地產、建筑業等也將受到其帶動,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
央行曾總結推進城鎮化相關投資的幾個特點:一是資金需求量大﹔二是建設周期相對較長,投資回收周期往往更長﹔三是有些投資部分甚至全部體現為社會效益而非項目本身的直接收入效益。央行曾表態應通過鼓勵民間投資、健全稅收體系、完善多元化融資機制等措施,為城鎮化投資提供規范、穩定、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鎮化之后,許多省份今年都提出十分明確的量化目標。也在積極探索拓展城鎮化投融資方案,不少地方提出做大做強地方融資平台的設想。城鎮化的持續巨量資金投入,將考驗本已負債的各級政府籌資能力及市場承受能力。據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給出的政府負債數目是30萬億元,而城投債也成為地方政府彌補城鎮化資金缺口的最大融資平台。
由於現行法律規定未賦予地方政府舉債權,對地方政府已存在的舉債融資行為缺乏規范,各地舉債融資渠道和方式不一,且多頭舉債、舉債程序不透明。近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宣布將中國償還長期本幣債務的評級從AA-降至A+。其降級依據是:金融系統風險積累、地方政府債務持續擴張且透明度低﹔財政收入的強度﹔通脹管理能力。
盡管各界對惠譽的舉動評價不一,但這的確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一面是城鎮化所釋放出巨大內需潛力,另一面是大量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引發債務融資膨脹的情形下,如何建立財政和債務約束機制,加強預算績效和債務管理,建立真正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體制,加強監管並有效防范財政金融風險已成當務之急。
我們認為,當前地方政府已經面臨著巨大的財政收支缺口。如果不能進一步約束地方政府負債建設的沖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將成為我國經濟金融領域的核心風險之一,如果沒有在制度層面對此加以解決,這種形態的快速城鎮化很可能會加快引爆宏觀風險。(馬仁海)
(《農村金融時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