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閉幕之后,全國人大常委、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和地市領導陪同下,先后到湖北襄陽、隨州、孝感、黃石、黃岡、鄂州六個三線城市,深入城市社區、居民家庭、企業車間、衛星城鎮、城中村改造現場,就推進新型城鎮化及轉移農業人口市民化進行考察調研,與返鄉創業的企業家、進城農民工、失地農民、社區工作者和城市黨政負責人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討論。辜勝阻認為,中部推進城鎮化要引導產業轉移和人口回歸,把城鎮化建立在堅實的產業支撐上。產業和勞動力要素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回歸的“雙轉移”是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中西部地區應抓住“雙轉移”這一重要戰略機遇,合理引導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吸引沿海勞動力向內地回流,促進農民工在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安居樂業,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在承接“雙轉移”中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要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擴大民間投資,發揮進城人口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辜勝阻表示,以產業轉移和勞動力回流為主要特征的“雙轉移”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於我國產業布局和人口流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前中西部地區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戰略機遇。產業轉移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下優化產業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當前,受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強的“推力”與中西部地區資源稟賦和要素成本比較優勢的“拉力”雙重作用下,部分產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已是大勢所趨。新型城鎮化應有堅實的產業基礎,通過產業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只是唱“空城計”,不能給進城農民提供穩定的職業崗位,可能會讓他們成為流民。產業轉移有利於強化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產業基礎,提高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的就業容納能力和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增強他們融入城市的能力。與此同時,勞動力回流是市場比較利益變化形勢下農民工的理性選擇。隨著農民工在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比較收益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而生活成本差距越來越大,東部地區的吸引力日漸式微。在經歷了“離土又離鄉”的異地轉移之后,農民工的回流趨勢日益顯現。人口遷移本身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校”,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一種途徑。許多農民工通過在外打工實踐,增長了見識,學會了本領,掌握了技術,擁有了資本,獲得了信息,還接受了現代城市中創業觀念的熏陶,具有飽滿的創業激情,紛紛返鄉創業,成為“農海歸”。調研發現,去年黃岡市有二千多農民工回鄉創業,吸納8萬多人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不僅有利於帶動當地農民工就業、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而且有利於減少大規模的“非家庭式”異地流動所造成的巨大社會代價。
辜勝阻強調,中西部地區承接“雙轉移”,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尊重客觀規律,高度重視市場的力量,擴大民間投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新型城鎮化也不能大干快上,一味追求速度。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揠苗助長”,很可能欲速而不達。要合理引導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區域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通過產業轉移帶動相關配套產業和服務業在中小城鎮發展,讓百姓在中小城市安居樂業,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充分利用產業承接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政策優勢等比較優勢,尊重各類企業在產業轉移中的主體地位,運用市場機制推動企業向中西部地區遷移,並引導各項生產要素向產業轉移承接地集聚。要構建“進城打工學習—回流創業實踐”機制,依靠廣大民眾強烈的自我創業、自我發展的欲望,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發展民營經濟和草根經濟,以創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轉移吸納富余勞動力,提高農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的能力。例如,位於湖北隨州市經濟開發區的裕國菇業有限公司為農民工返鄉創業企業,已轉移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1500多人。承接地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營造,推進民營企業在城鎮建設的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社會事業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在投資審批、土地、財稅扶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要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和草根金融,為農民工的草根創業和草根經濟提供金融支持。
辜勝阻認為,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政府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在合理承接東部沿海產業向中部轉移過程中,為外出勞動力回歸創業和就業營造良好環境。中西部地區要培育和壯大城市群,更多發揮中心大城市的輻射功能,推動城市文明的擴散和傳播,提高周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吸引力,推進農民工就地城鎮化。通過“雙轉移”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關鍵在於讓大量返鄉農民工願意並且能夠實現就地城鎮化和市民化。農民工市民化關鍵在於是否有穩定的就業,是否住有所居,是否能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湖北六個三線城市調研表明,農民工市民化有六項成本:一是隨遷子女教育成本﹔二是醫療保障成本﹔三是養老保險成本﹔四是民政部門的其他社會保障支出﹔五是社會管理費用﹔六是保障性住房支出。三線城市市民化成本大大低於全國人均水平,“子女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狀況好於特大城市。深化城鎮化配套改革需要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構建多元化的成本分擔機制。中西部地區三四線城市在承接雙轉移過程中,要進一步深化相關配套制度改革,推進進城農民工和市民在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方面的均等化,使基本公共服務逐步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要通過土地制度和財稅體制改革抑制地價、房價過快上漲,防止泡沫向中小城市蔓延。要建立覆蓋不同收入群體的城鎮住房多元化供給體系,探索利用法律、稅收、金融等措施調控社會閑置房源,降低空置率,使住房價格與消費能力相適應,讓進城轉移人口實現安居夢想。湖北省黃石市在擴大保障房房源方面,新建配建改建做大“增量”和收購吸納轉化盤活“存量”並重以增加房源的供給管理思想值得借鑒和推廣。此外,要構建農民工的創業扶持體系,通過創新金融服務、強化創業服務、進行財稅扶持、創建創業園區等政策扶持,營造良好創業環境,鼓勵農民工回歸創業,並以創業帶動就業。要構建高效的職業培訓體系,進一步完善面向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使農民工更好融入城市,讓他們融得進、留得住、住得下、能就業、可創業。(劉江日 李洪斌 孫祥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