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劉錚)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人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表示了擔憂。數據也顯示,無論是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還是5月份的工業增速,均呈現出略微回落。然而,國內的就業、物價和宏觀政策基本保持穩定。究竟應當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增速?
“當前的經濟增速是合適的,不能再用過去兩位數增速的心態來看現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說,支撐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兩位數高增長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新的潛在增長率降至7%到8%。以7%到8%的速度增長,能夠實現2020年經濟總量比2010年翻番的發展目標,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就業問題,而且更有利於結構調整。
雖然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確實下了一個台階,但在下台階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外界擔心的“跌倒”或“失速”的情況。下了一個台階后的中國經濟,在沒有採取大力度刺激政策的情況下,運行基本平穩。
從5月份的最新數據看,月度經濟增速的核心指標——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同比增長9.2%,隻比上月略微回落了0.1個百分點。內需也比較穩定,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速比上月反彈了0.3個百分點達到12.1%,前五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比前四月略微回落但仍在20%之上。
“雖然最近幾個月經濟增速有時還略有回落,但回落的幅度很小,可以說中國經濟增速基本結束了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那種較快回調,進入筑底、平穩增長的新區間,正在新的區間尋找新的平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直言,雖然大家很關心每個月數據的波動走向,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央一直在強調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所以大家還是要淡化對速度的過於關注。在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必然要以犧牲一定的速度為代價。“現在如果還是高速度,或者現在還在期待高速度,反而令人擔心。”
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好轉,外需將持續低迷﹔國內要素成本快速攀升,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產能過剩日益凸顯——中國企業如今面臨全新的發展環境,的確遇到較大的經營困難。面對困難和挑戰,究竟應該怎麼辦?是維持舊有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寄希望於新的大規模刺激計劃,還是化壓力為改革創新的動力、以轉型升級實現發展的躍升?
專家們認為,雖然當前中國經濟總需求確實有些偏弱,需要穩增長,但目標只是“穩住”而不是大幅拉升經濟增速。在經濟發展方式尚未轉變的情況下,再用大規模政策刺激回到高增長,隻能繼續走老路,加重經濟領域的原有矛盾和問題。
“眼前的困難恰恰包含著未來的希望。對於企業而言,要保持信心,但不要不切實際地再指望新的刺激計劃。建議企業努力適應市場環境變化,以技術創新和提升管理增強核心競爭力。對於落后產能,在社會政策托底的前提下,必須下決心淘汰。”張立群建言。
在國家政策層面,在保持宏觀調控總基調不變的同時,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深化改革上。國務院日前批轉了發展改革委《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今年要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領域改革,積極推動民生保障、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相關改革。特別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經成為激發市場活力的突破口。
“要把已經看准、具備條件、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項目抓緊推出,干一件成一件,不斷釋放改革的制度紅利,激發社會活力,增強發展動力。”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張立群認為,要真正接受經濟增速適度回調的現實,隻要增速不再出現大的滑坡,政府和企業都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調整結構、深化改革上,為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雖然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堅持下去,中國經濟會迎來新的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