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復旦管理學院論壇上預計,明年上半年歐美日三個大的實體經濟增長速度會比今年上半年高7個百分點,那麼中國出口的實質增長率會有所提升,實體經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會有所反彈。
馬駿表示,估計短期內中央層面可能會減少下放100項左右的立項,中期會有300項的立項會下放。“我預計在風能、水、電網還有油氣管道等這些領域中,會有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馬駿指出。
而從中期來看,馬駿認為政府在教育、衛生和金融領域會有更大的開放,這對中期的經濟增長潛力而言構成利好。“很多行業原來不讓投,或者需要經過很復雜的程序才能進入,現在放開了,私營投資增加,這樣會拉動實體經濟的增長。”馬駿指出。
此外,在當日的論壇上,馬駿也談了諸多當前熱門的“改革”,包括PM2.5、資源價格改革和營改增。其中,針對“營改增”,馬駿表示,有三種方案來增加地方稅收收入。
第一種是將屬於中央稅種的特別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劃歸地方,此舉可增加地方稅收約9000億元/年。第二種是在改增值稅體系的同時,給地方開辟新稅種的權力,比如零售稅。假設地方平均的征稅率在6%,這差不多能籌到1萬億元/年的財力。第三種是調整中央地方分享稅的分享比例。比如現在中央和地方增值稅分成比例是75%和25%,若能調整為55%和45%的比例,另外將中央和地方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分成比例60%和40%調整為50%和50%。這樣能給地方政府提高約1萬億元/年。
此外,馬駿建議,中央要承擔地方一部分支出責任,即以前由地方花錢的項目中央承擔一部分,如食藥監管、環保監管、跨地區基礎設施等工作。據測算,這有望解決地方政府2000億元支出負擔,從而緩解地方政府稅收減少所帶來的資金緊張。
然而,究竟採取哪種方案目前業界尚存爭論。馬駿傾向於第一種方案,因為這對經濟帶來的震動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