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又比“中央”多了3萬億 用修心術避免數據“打架”--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地方”又比“中央”多了3萬億 用修心術避免數據“打架”

2013年08月05日07:15    來源: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地方政府隻有修檢‘心術’,以健康心態,科學思路對待經濟報表,用嚴肅負責態度認真填寫自己的‘成績’。惟其如此,才能讓各類數據不再懸殊,恢復應有的權威。” 

  不出所料,今年的經濟半年報,“地方”又比“中央”多了3萬億元。幾乎同時,新出爐的7月PMI也在“打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是50.3%,匯豐公布的是47.7%。其他數據,如土地銷售,房屋價格乃至民航晚點統計,“不一致”成為慣性,除了相互“打架”,鮮有例外。

  這“不例外”再而三地“不匹配”,有著技術、方法差異的尷尬對應點。先從經濟半年報的GDP反觀,作為經濟總量“分級核算”基層的地方,很多經濟項目的“毛統計”交叉重疊,而國家統計局根據掌握各地基礎數據,獨立核算全國GDP數據,經過復雜的審核剔除修訂,並不是對地方報表進行加權匯總。因此,不同技術手段和運算方法和不同的採集樣本得出的數據自然存在差異。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是對地方虛高部分的糾偏,是擠掉水分和重復統計的“干貨”。但是,毋庸諱言,國家統計局也只是採取抽樣辦法,統計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其GDP統計也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需輔助其他綜合指標進行彌補。

  數據“懸差”技術、方法的層面易於改進,可以通過工具選擇和技術人員業務提升來提高效率和質量﹔但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業績訴求是這種數據出入“最直接”的推力,這才是數據“打架”背后的真正動因。為了保証經濟增速,對方方面面好有個交待,在大力推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種種努力要“記公分”的時候,不惜“注水”﹔甚至地方性質直接干預,如此,拉虛並推高統計報表在所難免。

  技術導致誤差可以理解,也容易改進﹔但是地方政府的“心術”卻是一個“頑疾”,它左右科學統計,為人詬病。這當然與“上頭”的業績評價體系相聯系,有著深厚的歷史土壤和實踐“慣性”。

  技術和心術讓經濟統計數據“打架”,“打架”總會互傷,當這種“打架”停不下來,相關機構的公信力不僅僅隻“擦破點皮”,久而久之會重傷不治。所謂“統計局的表”就是民間對“不靠譜”數據的揶揄。老百姓對數據也有著自己的敏感,依照經驗和前后對比,量上的“感覺”還是比較准的。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數據統計畢竟屬於學術,偏差總會削弱價值﹔數據“打架”不僅傷害公信力,也會使國家的宏觀決策喪失應有的“精度”,其危害無法估量。GDP數據是國家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如果地方數據存在水分會對經濟政策決策帶來一定干擾。如某地經濟增速實際較慢,應當採取偏鬆的貨幣政策,但統計數據顯示的GDP增速較快將導致政府採取偏緊的貨幣政策,給地方經濟帶來難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事實上,國家已經注意並重視到這一點。國家統計局、監察部、司法部曾多次聯合部署全國統計執法大檢查活動,還曝光了一些地方政府干預企業統計數據的案例。與此同時,中央也調整修正官員政績評價體系:在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中,GDP隻應是其中一項指標,不唯經濟數據,要看經濟發展的質量,看其對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民生福祉、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作為。另外,積極利用新技術手段,讓上規模的企業,通過互聯網直接向國家數據中心或國家認定的省級數據中心報送統計數據。獨立性、專業性和透明度,建立更具公信力的統計體系和多層次統計市場。

  避免各種數據“花報”,國家治理是主導,應該制定謊報虛報懲治的法律,追究不實數據制造者參與者。當然,地方政府應改進的不僅僅要在技術方面加強改進,完善統計方法。更應在“心術”治理方面加大功夫。換句話說,地方政府隻有修檢“心術”,以健康心態,科學思路對待經濟報表,用嚴肅負責態度認真填寫自己的“成績”。惟其如此,才能讓各類數據不再懸殊,恢復應有的權威。

(責編:李海霞、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