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住房”和“養老”這兩個最能觸動老百姓神經的詞匯碰撞在一起,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就在所難免了。
日前,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中國經濟周刊》第一時間採訪了“以房養老”的首倡者——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理事長孟曉蘇(詳見今年第37期《孟曉蘇:“以房養老”有五大好處》)。
文章刊發后,受到讀者和網友強烈關注,引發社會各界一場關於“以房養老”在中國到底是否可行的大討論,其中爭鳴聲不斷。9月24日,孟曉蘇再度接受本刊專訪,公開回應民眾疑問。
“以房養老”比“賣房養老”更有保障?
上海市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本市城鄉居民養老意向調查報告》顯示, 逾七成受訪者贊同“以房養老”。僅有26.9%受訪者不贊同“以房養老”,反對原因是:“以房養老易激發家庭矛盾。”
除上述調查,也有媒體對“以房養老”進行了調查統計,其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約90%的老百姓選擇了“NO”。
同樣是調查,數字卻大相徑庭。對此對立結果,孟曉蘇有自己的看法,“其他媒體調查的對象是不是老人很難說,而上海統計局進行的調查,的確針對的是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是專業的調查隊進行的,更為可信。”
其實,圍繞“以房養老”的所有爭議,說白了,就是一個“錢”字。孟曉蘇曾根據國外標准的“抵押式以房養老”計算得出:“如果老人以評估價值500萬元的房屋參保,每月大約可得到2.6萬元﹔如果老人以評估價值200萬元的房屋參保,每月大約可得到1萬元。”
對此,有一位煙台的網友指出,“200萬元,目前存3年定期年利率是4.25%,每年可得利息8.5萬元。寧願賣房子養老,至少我還有200萬元本金。”
對此,孟曉蘇表示,“賣房養老”在國外也是一種辦法。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國外養老金本來就很豐富,靠養老金養老根本不成問題,在此情況下,國外老人可以賣房,然后去養老院養老。
“而在我國,尤其是那些隻有一套房的老人,如果賣了房,他住哪裡?如果通過保險公司做‘以房養老’產品,至少房子老人是可以一直住下去到臨終老去。而且在生命期間,還能得到保險公司的其他保障服務。”
“以房養老”並非政府行為
當國家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竟有一些過激言論聲稱這是政府在“算計老人的最后價值”,是國家在“變相補養老的大窟窿”。
對此,孟曉蘇表示,從本質上講,“以房養老”是一種金融服務工具,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一種自願的、可選擇的、補充的養老方式,並非是由政府主導的社保體系與養老服務的替代品。
同時“以房養老”也只是一個小眾產品,它的推出,只是讓老年人多了一種養老方式選擇,以便更加從容地安排晚年生活,基本上不會影響政府對老年人保障服務的大局。
據孟曉蘇回憶,他在2003年提出“以房養老”的時候,民眾並沒有那麼大反對聲,尤其是2007年中央電視台還專門做了調研,有一部分老人還願意參與。為什麼這些年老百姓的保障水平提高了,反而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對聲?
“有兩個因素導致民眾意見大。”在孟曉蘇看來,老百姓的怨言並非針對“以房養老”,主要因素是民眾對養老金缺口和延遲退休政策的擔心。
“突然把延遲退休這個問題擺在了大家面前,很多人認為是政府養老金有缺口,負擔不起養老問題了。所以一開展‘以房養老’試點,大家就認為這是政府行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另一因素是民眾對養老金雙軌制有意見,比如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踟躕不前。“民眾對其他政策有意見,就借‘以房養老’這個題材來抒發怨氣。”孟曉蘇建議,政府部門應盡快採取舉措取消雙軌制。“當養老雙軌制的問題解決了,人們對‘以房養老’也不會有那麼大怨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