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中國總監惠宇明講解G4
中新網1月17日電 昨日,全球報告倡儀組織(GRI)在北京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G4中文版,該指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規則和工具。如何把握和利用好這個國際通行的規則和工具,成為我們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我們經常在公司宣傳資料、CEO的發言以及政府政策中看到“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但是,對於“可持續發展挑戰”到底意味著什麼,有些人的認識還是模糊的。無論是在歐洲、美國還是中國,有些人依舊認為“可持續發展挑戰”的僅僅是人類面對的環境挑戰。其實,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遠不僅僅局限於保護環境或是變得更加綠色。這裡所關注的是,商業活動對環境和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影響是如何發生的,從而回歸到商業理念和管理模式,通過管理來消減其中的負面影響。
有效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是關鍵
如今中國大面積的霧霾成為了全球性議題,擔憂和抱怨從北京擴散到長三角及其它區域,還在食品安全中掙扎的中國人民又迎來了呼吸保衛戰。與此同時,此起彼伏的質量黑幕、安全事故和污染事件一次次考驗著公眾的忍耐極限,這些問題的來源在哪裡?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粗放型經濟增長帶來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片面對利潤的追求,造成了現在大家所面臨的環境和社會的一系列棘手挑戰。
面對這類共同的挑戰,任何機構和個人都不能免責。其中,企業由於在生產和運營中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的影響巨大,更是在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無論這些影響是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影響,企業都有義務向公眾提供這些信息,准確及時地向他們的利益相關方報告自己都做了什麼,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導致了什麼樣的后果。而在公民意識覺醒的網絡話語時代,企業必須披露關系到整個社會和公眾權益的信息,即可持續發展信息。
危機事件中的信息溝通及GRI的誕生
這種信息的溝通在危機發生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在過去的一年裡發生的諸多危機事件也帶來社會和公眾的強烈反響,在媒體的批判聲和老百姓的指責聲中,企業須借機反思危機事件中的溝通策略。危機中的快速反應和溝通機制是企業絕地回生的法寶,歷史的經驗說明,坦誠為上策。
1989年阿拉斯加海灣漏油事件發生后,肇事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至今還因沒有及時採取挽救措施而受到譴責。人們認為,如果事故發生的頭兩天該公司能夠採取有力措施,也許漏油總量就不至於達到1100萬加侖之巨。美孚公司董事長拒絕對媒體披露信息,進一步加劇了該公司的公關災難。事故后,政府對美孚公司開出的巨額罰單使該企業得到的深刻教訓。漏油之后,當地社區和公眾希望看到,在危機時刻和過后這個公司的善后措施做的怎麼樣,需要公司來定期披露環境信息。這個事件催生了GRI,1997年聯合國環境屬等機構成立GRI,來制定包括環境信息在內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工具,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GRI指南。
G4推‘抓重點’以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
有時候,公眾想要知道的信息往往不是企業披露的信息,供求之間總是存在一個斷層。把這個斷層解決了,雙方溝通就沒有太多障礙了。這就需要企業去做足夠的功課,充分了解公眾的核心關切,把這些利益相關方的關切和實際的績效管理和披露結合起來,不僅僅體現在披露的環節,更重要的是融合在企業治理的各個環節當中。
此外,每個企業都有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特征和關鍵話題,大家披露的信息不能千篇一律。因此,在信息的質量上,必須抓住重要的、准確的、具有時效性的、可靠的信息。
經過以往四個版本的實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諸多新挑戰和新課題,G4與以往的GRI報告指南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所謂“實質性議題”,也就是從信息披露的方法學上做出規定,凡是發布報告的機構/企業必須正確地界定其在三大板塊中對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從方法學和規則上為各行各業提出明確的披露方法和具體指標,同時規避以往有些機構在開展信息披露過程中無的放矢或者顧左右而言其它的不良現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