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通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華僑學生在國內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華僑學生身份認定后可參加中考,可以和當地戶籍學生享受同等高中教育的相關政策,為華僑學生的升學帶來了便利。
雪中送炭解難題
“陪讀媽媽”增加、國外學區房搶手……中國國內許多家長費盡心思地想把孩子送出國,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海外的華僑們卻熱衷於將子女送回中國讀書,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近年來,華僑子女歸國讀書熱度不減,但由於對政策的理解偏差,以及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的確出現了有些華僑子女回國上學難的問題。
2009年,《關於華僑子女回國接受義務教育相關問題的規定》出台,華僑子女歸國接受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得到了實現。然而,當這些孩子需要進入高中學習時,又遇到了一大難題:很多在國內接受義務教育的華僑子女因沒有戶籍,按照當地的政策,無法參加中考。這又讓多少的“慈母嚴父”操碎了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許多僑鄉針對此問題,紛紛出台政策,力爭保障華僑權益,讓他們的孩子都能在中國順利就學,然而,從全國范圍看,仍然有不少的華僑子女被高中教育拒之門外。該《通知》的發布可謂雪中送炭,實現了國內高中教育對全體華僑學生的覆蓋。
政策保障便利多
《通知》的最大突破在於,規定華僑學生可以在其父母出國前戶籍所在地或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戶籍所在地進行身份認定並參加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與當地戶籍學生享受同等政策。
張先生是意大利華僑,他回國投資購置房產,一直在上海居住,他的女兒目前就讀初中,明年即將面臨中考。當地政策規定,隻有認定了華僑子女、歸僑子女、歸僑學生(簡稱“三僑子女”)的身份后,華僑學生才能升學以及享受照顧加分。張先生的女兒由於沒有在中國落戶,便無法進行歸僑子女的身份認定,這讓張先生大為傷神,她的女兒也將面臨無試可考、無學可上的尷尬境地。
該《通知》的出台,一掃張先生心中的陰霾,煩惱迎刃而解。他的女兒就算沒有戶籍,也可在張先生出國前的戶籍所在地進行華僑學生的身份認定,繼續完成高中學業。
同時,《通知》對學籍和學費問題也進行了規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高中階段學校應當根據華僑學生所持中國護照建立學籍﹔被高中階段學校錄取的華僑學生應按照規定繳納學費,收費標准與當地學生一致。
過去,收取擇校費、借讀費、贊助費等雖然被明令禁止,但仍有學校暗箱操作,大肆收取學費以外的費用﹔學籍戶籍分離、學籍混亂等現象也屢見不鮮。該通知在很大程度上為華僑學生歸國接受高中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學習便利。
任重道遠齊努力
《通知》雖然從根本上解決了華僑學生在國內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問題,也保持了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關政策的連續性和一致性,但是華僑子女歸國讀書仍然有許多令人憂慮的地方。
高中教育雖已惠及全體華僑學生,但大學教育仍然任重道遠。近年來,想在中國上大學的華僑子女越來越多。據有關專家介紹,華僑子女在中國上大學有兩條路,一是“三僑子女”可以直接參加國內高考﹔二是參加國家專門為招收海外華僑華人學生設立的“聯合招生考試”。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一些長期在國內上中小學的華僑學生或華僑隨帶的子女,有些因沒有國內戶籍,不能參加國內高考,同時又由於不符合“最近4年之內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規定,也不能參加“聯合招生考試”,成了“兩不靠”學生。如何切實解決該問題,也是未來需要繼續考慮和完善的。
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較扎實。因此,針對華僑學生,不妨可以考慮結合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特點,專門為他們打造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的課堂,讓他們在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同時,可以考慮在中心城市選擇一些質量較好的中小學,相對集中地接受華僑子女入學,讓華文教育基地充分發揮作用。
其實,華僑子女熱衷到中國學習,正是中國崛起、中國文化影響力擴大的體現,更是送上門的華文教育機遇。運用好現行的政策法規,為這些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切實保障華僑學生回國讀書的權益,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關注。